距今九百七十年前,一代偉人范仲淹在延安和慶州處理西夏反叛的歷史工程中,立下汗馬功勞。他用“蕃漢之民,為堯舜之俗” 同屬炎黃子孫,“有生之民皆為赤子,何蕃漢之限”、“往來如家,養生葬死,各終天年”,歷來可以通婚通商,今日何以刀兵相見的多民族繁榮政策,真正樹立了中華民族團結的典范;他實行“育將才、實邊郡、弩弓營田、備則無患、安必慮!,以《孫子兵法》中“有征無戰、兵不血刃”的最高境界,平息了西夏反叛。因而他出將入相,成為華夏歷史的一位政治家、兼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楊家將歷經三代人,用生命和鮮血沒有換來的西北和平,范仲淹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大見成效,成為華夏歷史上民族戰爭中的佳話。
可是,在他一生五次被貶,足跡遍全國,沒有一個安生的居住所;直到他晚年在杭州任職時,孩子們建議他在洛陽(謝氏的墳地)處,為他建一個自己的家,以備致仕后退養。他卻說:“人茍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況居室乎?”所以,一般人會認為范仲淹一生沒有家。在他的累累戰功后面,卻藏著人們不知道的辛酸苦楚。他在著名詩詞《漁家傲》里就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在《城大順廻道中作》有 “春老未還家”都閃爍著錚錚鐵漢的隱私和淚花,閃耀著一代偉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公無私的、超人的堅強意志。而這里他所談到的“家”,到底在哪里?詮釋一下范仲淹的“家”,可能對研究范仲淹有所補益。
《宋史》列傳七十三和《年譜》都明確記載:“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隨為蘇州吳縣人”。但隨著范仲淹少年人生的家庭變遷:父親早逝、母親貧無所依“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説。少有志操,既長,知其世家乃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
在山東澧泉寺讀書三年的最后日子里,繼父朱文翰病逝,家道敗落。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因朱氏兄弟浪費不節,數勸不止。朱氏兄弟曰:我自用朱氏錢,何予汝事?公聞此疑駭。有告者曰:公乃姑蘇范氏子也,太夫人攜公適朱氏。公感憤自立,決欲自樹立門戶,佩琴劍徑趨南都。謝夫人亟使人追之。既及,公語之:故期十年登第來迎親”。
以上談到范仲淹的祖籍邠州、后徙家吳縣,由于母親謝氏貧無所依,改嫁長山朱氏,范仲淹改名朱説,而后來應天府讀書。從此,23歲的范仲淹,結束了山東的二十年養子生活,開始了應天書院五年苦讀的歲月。這是范仲淹斷絕了一切家庭供給,進入了極度艱苦且漫長的求學生涯。也是他一個蘇州青年來河南商丘“自立門戶”的第一步。
《宋史》載:“知其世家,乃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繼,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年譜》載:“公處南都學舍,晝夜苦讀,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輒(zhe,總)以水沃面。往往饞粥不充,日昃(ze,太陽偏西)始時!
《家錄》載:“真宗謁太清官,幸亳駕次南京,皆往觀之,獨公不出;蛞詥柟,公曰:異日見之未晚!薄
范仲淹的求學生涯是歷史出了名的,“劃粥斷齏”成語的來歷即是來自這里。連真宗皇帝親臨應天府,人們“皆往觀之,獨公不出”,專心于學習。太守的兒子和他同班,把事情全告訴了太守,太守命給范仲淹也送一份飯,但他一口不吃。太守的兒子責怪他浪費,他卻說:我不是不感謝你的盛意,只是我吃粥慣了,如果享受佳肴,今后如何再吃得粥?可見他對自己要求有多么嚴格!那么又是什么吸引力讓他孤身苦學于應天府呢?應有三個原因:
一、范仲淹所處的時代,正好是真宗至仁宗的北宋盛期。北宋的科學文化發展達到了世界的頂峰,四大發明應運而生。而督導文化發展的哲學思想也在孕育著新的發展。在中國歷史上繼春秋、盛唐之后,正如郭沫若指出:“中國的思想史上,自從有了老子、孔子、墨子這三位大師出現以后,在春秋戰國年間就演繹出了一個學術的黃金時代”,“展開了中國思想史上燦爛的篇章”。這是中華民族齊身于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因素,也是在春秋戰國時代產生了世界四大文明的“軸心時代”,其中的東方文明就是春秋戰國產生了儒、道、墨、法四大學派和諸子百家。應天府位居豫東平原,這里是春秋諸子百家中儒、道、墨、釋故里:孔子祖居這里,當屬儒家基地;老子故里“太清宮”距此六十公里;莊子故里“蒙墻寺”據此二十五公里;墨子、惠施宋國人。儒、道、墨、法四大家中,這里南北不到一百公里就占據兩家半(儒,稱半家),可見這里是東方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所以,范仲淹追求中華大文化的夢想,在這里容易實現。這也是范仲淹思想博大精深,綜合了多家思想精華,成為北宋第一人的基礎。
二、這里又是宋太祖趙匡胤發跡(歸德節度使)之地。趙匡胤不但是一位武君,也是一位明智而關心文治的皇帝;他看到歷代官吏門閥世家對社會的危害,對寒門子弟采取了公開錄用的政策,他下旨:“取士不論世家”!笆车撝矣械堑谡擤o禮部析以聞﹐當令復試”。太宗時“令考官的親戚別試﹐以防關節”。這意味著北宋的科舉已經公開、公平地將天下寒士攏為吏才;客觀上改變了統治階級內部組成成分,這在一千年前的封建帝王中,確屬難能可貴。這也是“中華民族文化造極北宋”的基礎政策之一。正因為有這樣的大氣候,三年一次公開選秀的中國科舉制度在此時也進一步地確立起來,范仲淹這樣的寒門子弟有了進階的機會。
三、這里是全國四大書院之首的應天書院所在地。應天書院是一個有民辦到官辦以至進入國子監的一個處在鬧市的著名書院。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六大書院、八大書院等無論怎樣排列她都處在前列。其開山鼻祖戚同文,在太祖年間每年全國錄進士十人左右的條件下,開創了“七榜五十六”的好成績。范仲淹的岳父李昌言兄弟三人(李昌齡,太宗年參知政事;李昌圖,國子博士)就是這五十六人中的同榜進士。當范仲淹入應天書院,雖已是戚同文逝后多年,有曹誠出資重辦、由戚同文之孫戚舜賓為主持的應天書院第二個盛期。以“天下同文”的校訓和以“信義”為立身之本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戚同文‘天下同文’的思想影響著一代代學子?上,歷代對范仲淹的研究缺少對于范仲淹師從的探討。為了說明問題,我試圖沿著這一線索尋找它的歷史足跡和家計。先看他的師祖戚同文的有關記載。
《宋史.隱逸》和《商丘縣志》均載:“戚同文,字同文,宋州楚丘人。幼孤,事祖母以孝聞。從楊愨受五經。晉末喪亂,絕意祿仕,且思見混一,遂以同文為名氏。愨病將死,以家事托同文,愨卒,為葬其三世數喪。將軍趙直高其行,為筑室聚徒,人不遠千里所至。其門人以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許驤之徒皆踐臺閣。同文純質,尚信義,不積財,不營居室,曰:“人生以行義為貴,焉用此為!”好為詩,楊徽之嘗與酬唱…!
這里記載著應天書院的鼻祖戚同文少年孤兒,在祖母的娘家生活。跟隨楊愨“受五經”,看到晉末喪亂,不去考官,決心從事“天下同文”的大事業。后受趙直將軍支持,教育成績斐然,“其門人以登第者,五六十人”,因而成為北宋初年最著名的教育家。受到真宗皇帝的老師楊徽之的關愛,常與他和詩。
《戚氏族譜》同文公像題跋也載:
“宋隱逸同文公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古今尚之者誰?唯公孝思無虧,性好與施,生尚五季,岌岌乎,危純意仕進,自甘失遺。楊愨授以禮,徽之愛其詩。公門桃李,經師人師,請業請益,名教私予生也。既不獲追隨,高山仰止,情見乎詞,扶持方詩。堅白無以過之”。
元朝奉大夫牟獻撰文、集賢直學士朝列大夫前江浙儒學提舉趙孟頫 書并篆額《義學記》也載:
宋時天下有四大書院,應天府書院為首。先是郡人戚同文聚徒講授,士不遠千里而至。文正公亦依之,以學同文為人質直,尚信義,宗族貧乏則赒給之,不積財,不營居室,或勉之,輒曰:人生以行義為貴,安用是“義”之一字,實與公意合。暨公登第,立朝為首為帥,以至大用,名位日盛,祿賜日厚,遂成義莊、義學!`聞文正公早歲就學應天時,夜以繼日,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糜度日,人不堪其憂,其苦心勞形者,如此博通六經,尤長于易,學者從之,叩質樂與,往復無微,弗究其難疑,答問者又如此用力,何啻十倍今人耶。咨爾來學,書而佩衿,蓋亦追思先志俛焉。這是宋末元初的詩人牟獻撰、大書法家趙孟頫書的義學記?梢姺吨傺偷膸煆年P系十分明確。范仲淹的著名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并不是在《岳陽樓記》里第一次出現的,而是在應天書院讀書時就出現的。史載:他“嘗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里的‘憂天下’,必然有‘先知天下’的前提。知者獲智、智達高遠,高度決定視野,應天府的人文歷史對范仲淹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外因。再從宋史等對于范仲淹的記載,從而發現范仲淹和戚同文的生活作風、思想作風中有青出于藍勝于藍的師從關系。試列表于下:
戚同文
“與天下同文”,“讀書累年不解帶”;
“質純尚信義,人有喪者力拯濟之”;
“宗族同里貧乏者,周給之,冬月多解衣裘與寒者”;
“其徒不遠千里而至,教誨無倦”;
“喜聞人善,未嘗人短,貧賤不屈”。
“不積財,不營居室。嘗言“人生以義為貴!
范仲淹
“以天下為己任”,“五年未曾解衣就枕”;
“少有志操,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一不動其心”;
“嘗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為執經講解,忘所倦。樂善好施,無客不重肉”。
“不積財、不營居室。曾言: “人有道義之樂,行骸可外,況居室乎?”范仲淹在應天書院良好的環境下,經過五年刻苦努力,終于在1015年進士及第。進入官仕階層后,當然也就有了‘工資’的來源——職田?墒,范仲淹的職田又在哪里呢?多半會以為在蘇州。我翻閱史料,親臨蘇州高義園多次了解蘇州有關專家,沒有得到答案。卻在我的故鄉找到不少歷史記載。正因為應天書院對于他的影響,他對陪都地位的應天府有著極深的感情,首先促使他與應天府楚丘李氏(李昌言之女)結為伉儷。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八“李氏之門女多貴”條云:“李參政昌齡家女多得貴壻,叅政范公仲淹、樞副鄭公戩,皆自小官布衣選配為連袂。...故世多傳李氏之門女多貴焉!
范仲淹結婚時間當為天禧二年到四年(1018-1023年)之間,在亳州和西溪任職時。第一次真正在應天府(商丘)建立了自己的家,并將母親謝氏迎來瞻仰。夫人李氏是應天府名門大戶,其父親李昌言和太宗年參知政事李昌齡、國子監博士李昌圖兄弟三人都是應天書院“七榜五十六”中的同年進士。李氏和范仲淹結婚時,李家陪送一套家宅是正常的。加上范仲淹職田在此,應該說這里就是范仲淹一生所說的“家”。
清康熙四十四年的《商丘縣志》不但有“范仲淹傳”的記載,還有諸多李氏族人的傳略和記載。
又據明清歷代修篡的《寧陵縣志.祀祠志》部分,范仲淹以“鄉賢”和劉蒙正、劉蒙叟、程迥等二十五人中出現!班l賢”一詞歷代是以家居本土的戶籍人才可稱鄉賢,寧陵距應天府30公里,是春秋葛伯國的地方,土壤沙瘠,在范仲淹初入仕宦,地位尚低的情況下,職田分在這里是可以想見的。職田的大小有“公食邑二千三百戶。實封六百戶”之載。據宋史從八品官宦職田實際面積不會超過八頃地,約三、五頃地。隨后來的官職晉升為秘閣校理,職田再有所擴大,相當“年奉三十萬”。
清宣統三年.《寧陵縣志》.人物志中還有:“范仲淹,本蘇州人,少孤,母適長山朱氏,公隨就育。及長,讀書應天,因家計于寧陵,其異父兄弟朱某者多在寧陵。后公貴,以其田瞻之,故與朱氏書每言及焉;且幼固以朱為氏也。年二十九遷文林郎,權集慶軍節度推官,始復范姓!
這里的“家計”更是指范仲淹的“家”就設在這里。在以下書信中又有他自己以“家計作何擘畫”的記載。
《寧陵縣志》有范仲淹“與朱氏家書二通”:
“三郎秀才:前日專到寧陵,奉謁不遇。為某暫來南京。便欲與賢,同送五娘子往廣濟社宅。星夜候賢歸。千萬,千萬!諸事候卻回勾當,且如今了卻此事。兼要奉見,商量去向次第。千萬星夜速來。切切!今專差人去,不宣!
“三哥秀才:自別,傾湯傾渴?雅況何如?永城莊田暨寧陵家計作何擘畫?八叔員外、五哥應相助也。大郎宅上安吉?王朗家應往陳州、襄邑卜居,亦比相近,還照顧得否?足卜本月來此修學,還遂志否?如果起得,但見本府進奏官即知在此。公人客旅便次,八九程可達,更宜從長。呂秀才托伸意:或起離未得,即師問昌君亦可。日新衰門,如此寧不憂懼。永城志文立碣,亦可向西,屢見也。秋涼,希多愛,希多愛!四郎看恤伊,令早讀書。因人,千萬示信。不宣!
第一封信的內容,是要和三郎共同送‘五娘子’往廣濟社宅。三郎不在,差人催回!扒叭諏5綄幜,奉謁不遇。為某暫來南京”…可見來往之頻繁。第二封信是商議‘永城莊田’和‘寧陵家計’。這里牽涉到“八叔”、“五哥”、“大郎”、“王郎”、“呂秀才”、“昌君”、“四郎”等七人;還牽涉到“永城志文立碣”等要事。
此二信由朱熹保存多年,上附言有:“右范文正公與其兄弟之書,其言近而易知,油然天倫至情。今之士者得其說而謹守之,亦足以檢身而及物矣。 某年新安朱熹書”。
范仲淹的職田在寧陵的歷史記載可見其詳,確有其實。信中的三郎秀才,是他同母異父的朱氏弟兄。母親在時,一邊照顧母親,一邊經營職田的管理。
1026年,當范仲淹正在西溪、泰州帥四萬民工修筑捍海堰堤時,傳來“母喪應天府”的噩耗。于是,范仲淹又有守喪應天府三年的記載,母親當然初葬在這里。1024年長子范純佑、1027年次子范純仁、1031年三子范純粹都生在這里。守喪期間,留守晏殊聘他到應天書院當主持。他在應天書院的文字記載就更多,僅他自己的遺文多達數萬字,成為教育史上的珍貴史料。他和老校長戚舜賓共理書院,自己更是下力,既當老師又當校長。他將戚同文的“天下同文”提高到“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他“常宿學中、教誨無倦”,關心學子,愛惜人才,注重思想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著名教育家孫復、和王安石前后任宰相的著名政治家張方平、和他共同《慶歷新政》改革的富弼等都是他這時的學生。第二年就有學生王堯臣、趙槩榮登狀元和探花,“于是四方學子輻奏”。他還在這里留下著名的政治代表作《上執政書》,成為北宋著名的“隆中對”,和諸葛亮出師表比肩。這是范仲淹天倫之樂的“家計”生活中比較安定的三年歲月。
范仲淹初入仕途,志向遠大。有任廣德司理參軍時的“日抱具狀,與太守爭是非”、“貧之一馬、鬻馬而歸”;有在亳州任職時“獨棲難安”、“自愧陰功積未多”的詩句;在西溪、泰州捍海堰堤上有“風塵三十六,未作萬人雄”、“敢議雄心萬里圖”的感慨;在應天書院有“九河我吞、百谷我尊”和 “皇帝無憂則苦言難入,天下久平則倚伏可畏;兵久弗用則武備不堅,士未曾教則賢才不充;中外奢侈則國用無度,百姓困窮則天下無恩”雄雄萬言上書的氣魄;在開封府任秘閣校理時有“天子有是親之道,無為臣之禮;有南面之位,無北面之儀”的面奏;…當他貶睦州時,有“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平生仗忠信,盡室任風波”,“妻子屢牽衣,出門投禍機”、“商人豈有罪,同我在風波”的詩句;回開封府又有“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富,我無事而民自樸”的面諫。當他貶鄱陽時,又有”豈辭云水三千里,尤濟瘡痍十萬民”;“宴坐黃堂愧無限”,“諫諍臣微敢殉身”的錚錚鐵骨。范仲淹的一生,由于處處以民為本,以國為大,忘身忘家,讓人們似有處處為家又無家的感覺。其實,他時時有憂家的隱私。他與妻子李氏進共同生活了十三年,當第三次貶官鄱陽時,妻子被禁軍抄家驚嚇,在南下鄱陽的水路上臥病不起,四十歲出頭的她,不久就死在鄱陽。范仲淹這時帶著三男二女五個孩子,大的不過十三,小不過三五歲,既當爹又當娘;身負千古奇冤“朋黨之災”,又要忍受亡妻之苦,更要治理鄱陽地方民政。承受著常人難以承受的精神壓力。他在《蘇幕遮.懷舊》中寫道:
“暗鄉魂,追旅思,…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在《御街行.離懷》里有: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敧,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一生僅有的幾首詞中,處處流露出一個錚錚鐵漢對于李氏夫人的無限留戀和內心的苦楚!范仲淹從此多年沒有再娶。
可是就在這時,朝中正不壓邪,朋黨之論時有作亂。范仲淹又被調到潤州和越州(鎮江和紹興),把范仲淹趕到了南蠻邊地?墒欠吨傺偷谋毁H,使他卻得益于江南山水和那里的人民,他寫下了諸如“湖山滿清氣,賞心甲吳越”、“一聲裂云去,明月生精神”、“國色精明動韶景,天香旖旎飄芳塵”和膾炙人口的《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钡却罅棵利惖脑娖。
也就在這時,康定二年(1040年),西夏反叛,西疆吃緊,趙宋王朝政弊成癰,國疆臨危,屢遭劫掠,將亡地失;朝中佞臣當道,堂堂大宋王朝竟無力保住邊疆。國家有難出忠臣,年輕的西疆副使韓琦等共薦范仲淹文武過人、深謀遠慮、能勝大任,并以身家性命保范仲淹不是朋黨。于是,仁宗才再次啟用范仲淹西夏平叛。范仲淹舍骨肉之親、為大家棄小家,棄筆從戎,攜十七歲長子范純佑西江殺敵。其余四個孩子也只能再次回到應天府職田家舍,可別忘記,現在是沒有了母親的四個孩子!
西疆和應天府連著這個歷史巨人的心。在延安有“折柳贈歸客”等詩句;也有將應天府內兄弟、學生、同事、知己推薦到前線的義舉。其中:
岳兄 李弘 任陜西、河北轉運使 (是他忠實的后勤部長)。
岳弟 李緯 薦任閣門柢侯 鎮戎軍瓦亭寨督監后積勞累遷河北沿邊安撫副使。
連襟 鄭戩 任陜西御邊大將,負責后勤供應。后任過樞密副使。
妻侄 李師中(李緯之子)十五歲為父涇源督監辯誣于宰相呂夷簡。
學生 王堯臣 涇源安撫使。
同年 騰子京 甘肅涇州知州。
應天府的好友石延年、同年滕子京、學生王堯臣、趙槩、張方平、李覯等都在他去西疆之后,也分別安置在西疆御敵。我相信,這絕不是歷史的巧合!
范仲淹在延安和慶州的日子里,力挽狂瀾、改革軍制、關心官兵、弩弓營田、設防筑寨;他改黥面為刺臂,將出戰以兵為先改為以官為先,將以攻為主改為以防為主;他選拔人才、戰地育人;他注重發展生產,發展經濟和漢夏民族互通;有證無戰、兵不血刃、得軍心、得民心。 想不到,他在延州《答趙元昊書》的信又一次給他招來麻煩,他險些不被冤殺,再次前線被貶耀州。幸好不久被證實,復職任慶州。他牽制了西夏入侵、治服了元昊的反叛野心;他屢立戰功,把大量賞金平分給戰士,功勞分給立功官仕。以至獲得了西疆的平叛勝利,名震朝野。他在慶州寫出了“濁酒一杯家萬里”悲凄的詩句,震撼著一代代后人。他在延安、慶州留下諸多珍貴的歷史遺跡。
他在應天府的家和職田,至今保留著當時的一口生活用井和同母異父的朱氏兄弟的后代;可惜原《朱氏家譜》在文革期間被毀。
還在應天府東20公里虞城縣境,也有他的職田和眾多的范氏后裔!队莩强h志》記載著河南虞城縣利民鎮有《范仲淹祠堂》和明初從蘇州返遷來的范氏宗親!队莩欠妒献遄V》記載著:
“仲淹,字希文,祥符八年進士。推誠保德功化資政殿學士、金紫光祿大夫、尚戶部侍郎、汝南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三百戶,實封六百戶….”。
“宋參知政事、資政殿太學士文正八世至士聰祖,率其次子文理祖遷居河南綸城,即吾遷虞始祖仲宣房、宋丞相純仁祖之嫡脈也!
《虞城縣志》有載:“范文正公祠:在縣治西南。公:蘇人也。其一支世居虞城,邑中范氏皆其后裔,族性繁盛。明天啟年間題請建祠,春秋兩祭,至今不廢!
虞城利民鎮《范文正公祠堂》是明嘉靖年西夏招討使范志完在天啟年所建,范志完是鎮守長城山海關的忠勇守將,至今山海關的城樓上有他和文天祥等人的彩色塑像!队莩欠妒献遄V》有當年祠堂的地圖和祠堂全部對聯。地圖是“中華民國八年夏暦己未八月既望李暄炳臣氏繪圖”,院落三節,門廳恢宏、園林齊具。這可以說當時是江北最大的《范文正公祠堂》。從明代天啟年一直到新中國建國前后延續三百多年,在中原影響之大可想而知!蹲遄V》中還詳細記載有“康熙五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奉旨從祀、康熙六十一年奉旨從祀”等詳文(略)!队菀胤妒献遄V》歷經萬歷十三年(1586)、康熙歲次庚午(1664)、康熙二十九年(1691)、乾隆二十三年(1759)、嘉慶二十四年(1820)、道光五年(1826)、咸豐九年(1860)、光緒十年(1889)和近代多次茸修。與《蘇邑范氏族譜》、《洛陽伊川范氏族譜》《范氏家承》等歷有契合?梢娖錃v史價值,足以說明范氏職田和族人的真實存在,范仲淹和他的后人一直和這里關系密切。
《虞城縣志》還載《與王狀元堯臣》是范仲淹早年給狀元弟子的家書:“某再拜狀元正言學士:郵中得來教,喜可知也。某四月半到郡,重江亂山,目不可際,懷思朋戚,寧莫依依,而水石琴書日有雅趣,時得佳客,相與詠歌。古人謂道可樂者,今夫信然,惟閣下居喪食貧,聚數百指,前望高遠,宜無動懷,善愛!善愛!”
也有學生王堯臣在西夏前線對范仲淹的《復元昊書》的辯誣上書!队莩强h志》有(《宋史》王堯臣傳摘錄):“范仲淹亦以擅復元昊書降耀州。堯臣言:二人者,皆忠義智勇,不當置之散地。又薦種世衡、狄青有將帥才。明年,賊果自鎮戎軍、原州入寇,敗葛懷敏,乘勝掠平涼、潘原,關中震恐,自邠、涇以東,皆閉壘自守。仲淹自將慶州兵捍賊,賊引去。仁宗思其言,乃復以琦、仲淹為招討使,置府涇州,益屯兵三萬人,而使堯臣再安撫涇原!
范仲淹西夏平叛戰功赫赫,因而出將入相,隨之實施了《慶歷新政》改革。尤其是開展地方辦學,開歷史先河,延續至今。應天書院也被提升為國子監學,改三公子孫入學為七品官子孫和百姓俊秀均可入學,將北宋教育推向高峰。唐宋八大家中雖然沒有他的名字,可是,出自宋朝的六家,都以崇拜范仲淹為榮耀。其中蘇軾說:“八歲知敬愛公,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愿也哉!
可是,范仲淹一生一無所有,臨終竟無錢葬身,卻在《遺表》中還一無所請,而念念不忘要仁宗皇帝“調和六氣,會聚百祥。上承天心,下詢民欲。尊崇賢良,裁抑僥幸,裁減徭役,制治于未亂,納民于大中!币活w隕星落地,震動朝野;一位大賢離世,讓人懷念千年。
今天,在世界關注中華國學、中國開放發展的盛世歲月,人民日報總編梁衡先生有一篇《岳陽樓記留給我們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財富》文章,有這么一段:“如果讓我在古今文章中選一篇最好的,只須忍痛選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S著歷史進入現代社會,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同樣產生于封建時代的《岳陽樓記》卻絲毫沒有因為歷史的變遷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歷經歲月的滄桑,愈顯其旺盛的生命力!砸晃闹δ芸沽、三世之變;以傳統的文字,能表達一種跨越時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焙{兩岸的華夏子孫一代代通過《岳陽樓記》這篇文章,傳承著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思想,流淌著華夏文化的血液,發展著炎黃文明。祖國的統一將是我們炎黃子孫歷代的共同愿望。相信:華夏子孫和中華文化之間,海外赤子和祖國之間,海峽兩岸之間,蘇州和商丘之間,范仲淹將是我們連接的精神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