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id="cbtya"><strike id="cbtya"><ol id="cbtya"></ol></strike></big>

<track id="cbtya"></track>
  • <td id="cbtya"><strike id="cbtya"></strike></td>
    <pre id="cbtya"></pre>
  • <acronym id="cbtya"></acronym><object id="cbtya"></object>

    <p id="cbtya"><del id="cbtya"><xmp id="cbtya"></xmp></del></p>
    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范仲淹學術大會 > 百家論壇

    范仲淹與《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

    編稿時間: 2016-11-02 09:21 來源: 岳陽市委黨校

    盡管范仲淹以“儒者”自稱,他“游心儒術”,“泛通六經”,一生“信圣人之書,師古人之行”。清代紀昀評論他:“貫通經術,明達政體!钡豢芍M言的是,范仲淹生活在北宋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時代,其思想、行為、心境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佛道二教思想的影響。再說,宋學之所以能“致廣大”,與宋儒出入佛道,融佛道人儒直接相關,他們在佛道方面均有很好的修養和極深的造詣。實際上,范仲淹的思想中已透出了他對佛道二教思想的兼容。范仲淹三十六歲時在泰州西溪作的奄贈張先生》一詩,其中說“清靜道自生”,“讀《易》夢周公”,“養志學浮丘”,最能表明他三教兼容的特點。本文僅以范仲淹發現《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并為之作序一事,談談佛教對范仲淹人生的影響。

    一、《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略述

    “羅漢”是“阿羅漢”的略稱。阿羅漢(梵文Arhat的音譯)在小乘佛教中是修行的最高果.位。按照小乘佛教的說法,阿羅漢為小乘聲聞四果的第四果,也稱“無極果”。獲阿羅漢者即斷盡了一切煩惱,不再生死輪回,并受到天人供養,是小乘佛教追求的最終目的。

    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根據佛經記載,他們受了釋迦牟尼佛的囑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間,受世人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關于十六羅漢,現在主要的根據是唐玄奘所譯《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簡稱《法住記》)一書。難提密多羅,漢譯慶友,為佛滅后八百年吋師子國(今斯里蘭卡)人!斗ㄗ∮洝氛f:“佛薄伽梵般涅槃時,以無上法付囑十六大阿羅漢并眷屬等,令其護持使不滅沒,及敕其身與諸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薄斗ㄗ∮洝匪f十六羅漢是:第一尊者賓度羅跋噦惰閣,住在西瞿陀尼洲;第二尊者迦諾迦伐蹉,住在北方迦濕彌羅國;第二尊者迦諾迦跋厘惰閣,住在東勝身洲;第四尊者蘇頻陀,住在北俱盧洲;第五尊者諾距羅,住在南瞻部洲;第六尊者跋陀羅,住在耽沒羅洲;第七尊者迦理迦,住在僧伽荼洲;第八尊者伐閣羅弗多羅,住在缽剌孥洲;第九尊者戍博迦,住在香醉山中;第十尊者半託迦,住在三十三天中;第十一尊者噦怙羅,住在畢利颺瞿洲;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住在半度波山;第十二尊者因揭陀,住在廣脅山中;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住在可住山中;第十五尊者阿氏多,住在鷲峰山中;第十六尊者注荼半託迦,住在持軸山中!叭缡鞘罅_漢,一切皆具三明六通八解脫等無量功德,離三界染誦持三藏博通外典。承佛敕故,以神通力延自壽量,乃至世尊正法應住常隨護持。及與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自《法住記》一書譯出后,對十六羅漢的尊崇就在我國流行起來,唐末,在十六羅漢的基礎上開始出現十八羅漢。

    范仲淹所發現的<<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一卷,為天竺沙門閣那多迦譯,時代不詳,偈頌皆押韻,語義俱妙。其內容是十六國大阿羅漢為摩孥羅多等誦佛說因果識見悟本成佛大法之頌。一尊七頌,總一百一十二頌。經首有對“因果識見”的題解,“因者,因緣;果者,果報;識者,識自本心;見者,見其本性。若因緣有善,果報有福,則自識其本心,見其本性,使萬法不生,當得成佛!薄耙颉奔础耙蚓墶,泛指能產生結果的一切原因,包括事物存在和變化的一切條件。所謂“果”,亦稱為“果報”,即是從原因而生的一切結果。佛教認為任何思想和行為,都會導致相應的后果,“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行消失;沒有業因,也不會得到相應的果報,因果相應,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因果報應”!耙蚬麍髴蓖c善惡聯系起來,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教認為眾生之行善或作惡,都會為自己帶來相應的果報。佛教宣稱善業是清凈法,不善業是染污法。不過佛教的人生觀實質上就是強調去惡從善、由染轉凈,“度脫眾生,令免離生死之苦”。

    二、范仲淹《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序》

    范仲淹為何為《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作序?根據序文,慶歷初,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時,當時西夏背惠,侵擾邊境。慶歷四年(l044)六月,時年五十六歲的范仲淹奉命宣撫河東沿邊居民將士。途中,寓宿保德軍(治所在今山西保德縣)水谷之傳舍,偶然在堂檐縫隙間發現了佛經一卷,名曰《因果識見頌》,“其字皆古隸書,乃《藏經》所未錄,而世所希聞者也”。為此,范仲淹感慨:“方知塵世之中有無邊圣法,《大藏》之內有遺落寶文!辈⑶摇爸斢诟莩刑焖旅畾w依別錄藏之。厥后示諸講說高僧,通證耆達,皆未見聞,莫不欽信”。慶歷八年戊子歲(1048),范仲淹徙知鄧州,有江陵老僧惠喆來訪,談起《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的諸多秘聞。原來《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在此之前已有別的傳本,由“惠喆傳之于武陵僧普煥處,寶之三十余年,未逢別本”。即是說惠喆曾將該頌傳給武陵僧普煥處,珍藏了三十余年,都未見到別本。范仲淹正想找一副本,所以范仲淹說:“余因求副本,正其舛駁,以示善知。故直序其事,以紀其因!狈吨傺驮谶@里交代了寫作該序的原因。就范仲淹極為重視這卷經書,并命承天寺僧人歸依另抄錄一本珍藏起來,后來又為之作序來看,這本身就表明了他對佛經的態度并不是虛妄的。他早在《上執政書》中就指出:“夫釋道之書,以真常為性,以清凈為宗!薄彼粌H重視這卷經書,而且看得出范仲淹對這卷經書的態度也是謹慎的,他想找一副本’以校正其中的謬誤,以示善知者。

    《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序》僅五百余字,但包含的內容卻很豐富,從中不難看出,范仲淹閱覽過《大藏經》,而且字里行間已透出了他對諸佛菩薩普濟群生的大愿和對眾生的大慈大悲的贊賞和認同。如他在序文中說:“余嘗覽釋教《大藏經》,究諸善之理,見諸佛菩薩施廣大慈悲力,啟利益方便門,大白天地山河,細及昆蟲草木,種種善諭,開悟迷途。奈何業結障蔽深高,著惡昧善者多,見性識心者少。故佛佛留訓,祖祖垂言,以濟群生,以成大愿。所以隨函類眾圣之詮,總為《大藏諍,凡四百八十函,計五千四十八卷,錄而記之,俾無流墜”。

    不僅如此,從序文可以看出,該卷經書對他觸動很大,并產生了心靈上的共鳴。序文中言及他讀《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時是“一句一嘆,一頌一悟,以至卷終,胸意豁然,頓覺世緣大有所悟.倘非世尊以六通萬行圓明慧鑒之圣,則無以至此”。究其原因恐怕與范仲淹當時的心境有關。從慶歷三年任參知政事開始,中經慶歷新政,到改革在保守派的反對下失敗’再到他請罷參知政事,徙知鄧州,前后僅幾年時間。其間改革難行到底,這對范仲淹本身是一個沉重打擊。從序文中可知,范仲淹發現該卷經書的時間是慶歷四年河東宣撫河東途中’而序寫于慶歷八年徙知鄧州期間,序后注有“時戊子仲秋,高平范仲淹序”。戊子歲即慶歷八年(1048),這年范仲淹六十歲,經書內容對這時的范仲淹來說更多的是一種開導、一種慰藉。

    對于《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的內容,范仲淹在序文中作了高度概括,他指出:“一尊七頌,總一百一十二頌,皆直指死生之源,深陳心性之法,開定慧真明之宗,除煩惱障毒之苦.濟生戒殺,誘善祛邪。立漸法,序四等功德;說頓教,陳不二法門。分頓漸雖殊,合利鈍無異。使群魔三惡,不起于心;萬法諸緣,同歸于善!痹谶@里,范仲淹特別強調佛教勸人去惡從善的本質。再說,佛教宣揚的人生無常、超脫生死等思想,或多或少也是對一生坎坷多舛的范仲淹心靈的一種慰藉,至少使他能以清凈之心去看待塵世的一切,坦然地正視現實處境。于是,也不難理解,范仲淹為什么讀經以后,因“悟”而豁然開朗。佛教對范仲淹人生的影響

    范仲淹的一生可以說是歷經坎坷的一生。他一生憂國憂民,!案屑ふ撎煜率,奮不顧身”,屢遭貶謫,但他終能調適自己,最終達到“隨所住處恒安樂”,“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的境界,在此,筆者認為佛教對他人生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

    佛儒兩家都以人為探討對象,重視人生問題,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致力于建設理想的主體。雖然佛教淡漠人世,棄絕人倫,儒家重視現世,篤于人倫,但是兩者都十分重視個體的自我道德修養,都十分重視教化,而且兩者的道德規范也是相通的,如佛教的五戒和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雖然具體含義和實踐目的不同,但又確是相應的,反映了儒佛兩家對人們的基本道德規范的近似看法。

    (一)   佛教的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思想與儒家仁義思想相結合,使范

    仲淹為官一處,必造福一方。

    建立在佛教緣起論基礎上的慈悲理念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佛法中最重大的原則!按取笔谴葠郾娚,給予快樂,“悲’;是悲憫眾生,拔除痛苦,二者合稱為慈悲。簡言之,慈悲就是“與樂拔苦”。南本《涅槃經》卷十四云:“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要,慈為根本!薄队^無量壽經》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薄坝,慈悲為萬善之基本、眾德之伏藏!薄洞笾嵌日摗肪矶咴疲骸按缺欠鸬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無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厭沒!敝袊鸾虡O度推崇慈悲精神,唐代釋道世在《法苑珠林》中就說:“菩薩興行救濟為先,諸佛出世大悲為本!辈⒁灾T佛、菩薩為理想人格的化身和學習修持的榜樣,也以救度一切眾生為最高愿望。這正如《大乘起信論》所說:“眾生如是,甚為可憫。作此思維,即應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離分別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眾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敝T佛、菩薩以慈悲為懷,表現出對蕓蕓眾生實際的關懷和幫助。

    范仲淹生活在宋真宗和仁宗在位時期。這一時期,北宋統治者對佛、道二教采取并重的政策。因此,范仲淹雖自稱“儒者”,但他和當時許多宋儒一樣,出入佛道,洞悉佛經,并能從中吸取養料,取其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甘愿為眾生肩荷苦難的菩提精神。從范仲淹為《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作序的內容可知,他自言曾讀《大藏經》,其目的就是“究諸善之理”。佛教慈悲觀念的內在特質以利他為原則,強調要有利于他人,要為救濟一切眾生而致力行善;強調對他人及其他生命主體性的尊重、關懷以至敬畏,這與儒家的仁愛思想是一致的!妒_漢因果識見頌》云:“汝能方便施恩慧,何異修齋與道場.”“鰥寡孤獨此四民,困窮無苦在饑貧;汝能濟慧加存恤,最向菩提是善根!薄耙娙嘶茧y當危困,方便陰功與救之!薄捌帐┥评热荷,廣大慈悲一等平;布施周圓無住相,至哉菩薩道常行!

    范仲淹一生身體力行,為官所至,皆以百姓疾苦為憂,并能想方設法為民眾直接謀利益。這也符合佛法的真諦,正如《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所云:“夫人發善言者,不如發善心。發善心者,不如行善事!薄端问贰繁緜鬏d范仲淹“泛愛樂善”,說他“嘗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凹范仲淹一生清心做官,清廉自守,家中“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里中,以贍族人。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

    字”。

    (二)   佛教的人生觀或多或少影響了范仲淹,使之能在復雜多變的人

    生境遇中清凈其心,從而活出人生的價值。

    佛教的人生觀,是釋迦牟尼對人生現象和真相的總看法,其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認為人生一切皆苦,并揭示產生痛苦的原因;二是指出人生應當追求的理想價值,怎樣生活才有價值和達到理想境界的道路與方法,實質上就是強調去惡從善、由染轉凈的個人道德修養。

    根據宋代樓鑰《范文正公年譜》,范仲淹從四十一歲至五十二歲,始終是處于有道難行而終歸外放的境遇中。但他終能調適自己,不以貶謫榮辱為懷,每到一地,都能竭盡所能,為當地百姓造福興業。一方面,這一時期的范仲淹,涉世已深,涉險亦多,對世間眾相多有體悟;另一方面,應該說佛教的人生觀或多或少影響了范仲淹。特別是通過他與佛道人士廣泛的交游,撫慰了他屢屢受挫的心靈,使之能以一種超然之心去面對現實境遇。如在與佛教寺僧的交往中,面對牽于功名的范仲淹,法師曾以天上卷舒自在、來去自由的云來開導他。其《留題常熟頂山僧居》詩云:“平湖數百里,隱然一山起。中有白龍泉,可洗人間耳。吾師仁智心,愛茲山水音。結茅三十年,不道日月深。笑我名未已,來問無端理。卻指嶺邊云,斯焉贈君子!狈吨傺鸵苍浘投ɑ鄞髱熯@樣的“上人之隱”與“吾儒之隱”作過比較,其《朝賢送定慧大師詩序》中說:“師自言生不血茹,七歲持佛事,隱于靈巖,多歷年所。晚歲游名公之門,然亦未嘗及利。天圣中,大丞相東平公、清河公憐其舊,奏賜紫方袍,號定惠。乃告歸故山,又以詩寵之!狈吨傺蜑橹袆,說:“某感其說,志其事,且知上人之隱,盛于吾儒之隱遠矣!弊詈罂畤@:“斯以見上人之隱,盛于吾人之隱遠矣!边@里的“上人之隱”是指徹底摒棄世俗塵念、染污落盡的無所謂進亦無所謂退的終始得大自在的釋者之流,而“吾儒之隱”,或“吾人之隱”是指那些懷才而不遇,有志而未展,收心斂行,遁跡山林的隱者之流。前者徹悟眾相,虔心向道,畢生禮佛,心是菩提,身如明鏡,無塵無染,隨緣自適,范仲淹認為這是一個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

    佛教的原始出發點和根本思想是“一切皆苦”,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就是苦,苦就是人的命運。所謂苦,主要不是專指感情上的痛苦或肉體上的痛苦,而是泛指一種精神上的逼迫性。佛教認為,一切都是變遷不息、變化無常的,廣宇悠宙不外苦集之場。由于人不能自我主宰,為無;祭鬯,不能自主,因此,也就沒有安樂性,只有痛苦性。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人生有不測之風云、旦夕之禍福,包括世俗社會中的任何快樂都是無常的。范仲淹在給朱氏的書信中也曾流露出“人生憂多樂少,惟自適為好”。這也是范仲淹對自己坎坷人生之路的一種體悟。

    視世間名利、榮辱如浮云,這是中年以后范仲淹思想的明顯變化,這種變化也不能說沒有佛教的影響。如《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云:“世間秤尺并升斗,解使汝心起不平;但看此般圖利者,幾人待得白頭生。身是僧兮心是僧,身心了了是真僧;世緣不染無煩惱,更有何人得似僧!薄皟葻o所得外無求,清凈心源萬行周;愛欲不生煩惱斷,世尊妙旨在勤修!眔)“不結良因與善緣,苦貪名利日憂煎;豈知住世金銀寶,借汝閑看七十年!薄安粦殉鹪古c無明,忍辱持心萬事平;彼以惡來還以善,深明三昧號無諍。廣開心量無邊際,世界山河盡總容;無是無非無所著,常令心等太虛空!薄傲\清凈無煩惱,煩惱無時慧自明!薄拔磥碇滤茧y及,已往之事不足道;祗據眼前為見在,自然煩惱不相隨!

    佛教強調眾生平等!妒_漢因果識見頌》云:“佛道無私啟萬門,含生之類性皆存;汝得一念生清凈,天上人間見世尊!薄澳押悦p,好生惡殺物之情!狈鸾虒ι睦斫馐謴V泛,所言眾生平等是宇宙一切生命的平等;所言的六道輪回就是在沒有解脫之前,生命在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種生命形式中輪回,依據自身的行為業力得來世相應的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行善者可以由鬼變成人,作惡者也可能由人變成鬼,他們在表現上有高低序列,但其生命本質是平等的,即可上升進步,也有可能下降墮落。每個生命,既不必自卑,亦不可自傲。范仲淹雖然自稱“儒者”,但佛教的人生觀在調節其情緒、心態方面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叭f事因緣有對持,死生榮辱分皆知;心田自廣無憂惱,湯火兵刀不畏之!

    (三)佛教熔鑄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

    范仲淹在知鄧州期間,應友人滕宗諒(子京)之請,在百花洲春風堂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昭然若揭,這種心不為境轉的超然胸懷,甚合佛法的真諦。范仲淹早就說過,研習佛法,有利于修身養性!妒_漢因果識見頌》有云:“所欲常教離眼前,六根不被業緣牽;漸持漸戒成真性,對境無心始道全!薄叭松拘越郧鍍,萬法皆存自性生;心性相符無所動,皎然內外自分明!薄吧碜詿o相而受生,心因有境而生滅;若無前境心自無,心性了了佛何別?”“性定心定身自定,脫去之時無所競!薄靶脑闯纬褐T根凈,豈在尋山與出家!边@種心不隨境遷的境界,是與他長期研習無邊圣法,以至“胸意豁然,頓覺世緣大有所悟”有關的。

    實際上,佛教和儒家都重視主體的道德修養,在修養方法上也都重視向內用功,強調心性的修煉,內心的體驗,為了向內用功,佛教運用禪定、直觀,儒家提倡主靜、省悟。再說,范仲淹一生與佛教高僧的交往極多,有的交往時間較長,受其影響也是情理之中事。僅見于詩文的有釋文光和廣宣大師、吳僧長吉、吳僧真上人、吳僧元上人、金山寺識上人、吳僧悅躬、吳僧文光、吳僧升上人、吳僧希元上人、吳僧虎丘長老、吳僧湛公、吳僧日觀大師、吳僧中靄、吳僧文鑒、吳僧定慧大師、吳僧遠祖師、吳僧擇梧、吳僧遇明等等,其中與擅長唐律詩的日觀大師善升為琴中知音;实v元年(l049),范仲淹守杭,曾于山中訪之。范仲淹知蘇州時,吳僧定慧大師宗秀來拜。范仲淹言他“來則談空實相,號天人師;去則指霞嶺,嘯風林,天子有賜,三公有贈”。范仲淹不僅與寺僧有交往,而且還常常贈以作品。如《贈廣宣大師》詩云:“憶昔同游紫閣云,別來三十二回春。白頭相見雙林下,猶是清朝未退人!彼芴祗蒙饺沼^大師之請求,為之寫塔記,日觀大師是錢塘人,姓仲氏,名善升!笆畾q出家,十五通誦《法華經》,十七落發受具戒?途⿴熑,與儒者游,好為唐律詩,且有佛學。天禧中,詔下僧錄簡長等注釋御制《法音集》,師預選中。書畢,詔賜師名。遂還故里,公卿有詩送行。師深于琴,余嘗聽之,愛其神端氣平,安坐如石,指不織失,徽不少差,遲速重輕,一一而當。故其音清而弗哀,和而弗淫,自不知其所以然,精之至也。予嘗聞故諭德崔公之琴,雅遠清靜,當代無比,如師則近之矣?刀ㄖ,人天竺山,居日觀庵,曰:‘吾其止乎!’不下山者十余年,誦《蓮經》一萬過;实v元年,余至錢塘,就山中見之?祻娋,話言如舊!便懺唬骸吧皆峦ねべ鈳熤,山泉冷冷兮師之琴。真性存兮,孰為古今。聊志之兮,天竺之岑!睆闹胁浑y看出范公不僅與日觀大師有過交往,而且對曰觀大師在佛學方面的造詣,在詩、琴方面的才能以及他的精明表現出由衷的欽佩。

    應該說正是范仲淹較高的佛學素養,與寺僧長期的交游,以及他坎坷的人生歷程,對世間眾相的漸漸了悟,最終熔鑄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盡管他自言“吾儒之隱”不如“上人之隱”,但其人生境界卻實實在在地提升了。范仲淹“進則盡憂國憂民之誠,退則處樂天樂道之分”。能夠“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仍然“惟精惟一”。范仲淹能夠不斷超越自己,提升其人生境界,這與他出入佛道、融攝佛道是分不開的。

    (作者:毛麗婭,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旅游學院教授、中國范仲淹研究會理事)

    打印】【收藏】【關閉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最新,免费一级a片男女牲交无遮挡,极品高清学生在线,大学生一级一片第一次
    <big id="cbtya"><strike id="cbtya"><ol id="cbtya"></ol></strike></big>

    <track id="cbtya"></track>
  • <td id="cbtya"><strike id="cbtya"></strike></td>
    <pre id="cbtya"></pre>
  • <acronym id="cbtya"></acronym><object id="cbtya"></object>

    <p id="cbtya"><del id="cbtya"><xmp id="cbtya"></xmp></d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