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緒 論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諸等方面均有卓越建樹。作為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愛民如子,勤政為民;立命朝堂,直言敢諫;三次遭貶,憂國憂民;他主持慶歷新政,整肅吏治;他知人善任,薦舉和培養了大批人才。
范仲淹深諳“學校,王政之本” [1]的真諦。他認為“致治天下,必先崇學校!盵2]因而在全國各地大辦學校,移風易俗,開一代尊師重教之風。在學術思想方面,中國自漢代獨尊儒學以來,至唐代儒、釋、道三教并舉,至宋代援釋、道入儒,為儒學注入新的元素,形成了新的學術思想—理學。在推動儒學發展演進的過程中,范仲淹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他“泛通六經,長于《易》!盵3]他認為:“釋道之書,以真常為性,以清凈為宗!盵4]從而形成他獨特的援釋、道入儒三教合流的學術思想,“公之學識,于名教豈小補哉!”[5]范仲淹對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的提攜與教誨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是北宋理學真正的啟蒙之人、開山之祖。
范仲淹執著教育,他的教育改革思想與教育改革實踐是他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改革思想也常常揉合貫穿在自己的政治主張之中,這就給研究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加之他出將入相的眩目光輝,使以往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他杰出政治家、軍事家的作為,而對他在北宋乃至整個中國教育歷史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和影響認識不足,在較長時期內沒有被納入中國教育史學的研究范圍。
范仲淹對中國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教育改革思想與教育改革實踐豐富多彩,值得我們去認真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二、范仲淹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
范仲淹所處的時代,正是北宋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北宋開國迄仁宗慶歷時,已垂八十余年,由于土地兼并的發展和冗官、冗兵、冗費的存在,社會矛盾日益凸現,宋王朝陷入了“積弱”“積貧”的困境。所謂“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驕盛,寇賊橫熾!盵6]對此,范仲淹“深為國家憂,”主張實行政治改革來擺脫危機,認為“天下之理,有所窮塞,則思變通之道;既能通變,則成長久之業!盵7]范仲淹認為造成危機的主要原因是吏治腐敗和人才不濟,國家的政策法令能否貫徹,關鍵在于各級官員的“賢愚!彼赋,官吏成天忙于“迎送之勞,”迷戀于“燕射之逸,”不是“急急于富貴之援,”就是“孜孜主子孫之計,”[8]如此不才之吏,“十有七、八焉,”致使“徭役不均,刑罰不中,民利不作,民害不去,鰥寡不恤,游惰不禁,播藝不增,孝悌不勸,”結果“百事廢毀,天下大亂,”“邦國之本,由此凋殘!盵9]他在其奏議和文稿中多闡述這一思想,進而強調:“得地千里,不如一賢,賢實邦本,何地能及!盵10]“王者得賢杰而天下治,失賢杰而天下亂!盵11]
基于上述的認識,范仲淹痛切地感到“國家之患,莫大于乏人!盵12]因而他十分重視教育這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工作,把“興學”當作是培養人才、救世濟民的根本手段。他認為,要剔除官僚政治的弊端,除了澄清吏治、裁汰冗官、限制恩蔭、嚴格考績等措施外,更重要的是,“欲正其末,必端其本,”[13] “興學校,本行實!盵14]即從長遠著眼,從基本入手,辦好教育,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他說:“善國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勸學!盵15]要達到天下大治,必先“崇學校,立師資,聚群材,陳正道,使其服禮樂之文,游名教之地;精治人之術,蘊致君之方!盵16]換言之,要實現振興天下的思想,必從教育做起。通過教育,使“濟濟多士,咸有一德,列于朝則有制禮作樂之盛,布于外則有移風易俗之善!盵17]他推崇周禮傳說中的三代學校制度,認為三代“材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盵18]乃是興學育才的結果。青年時期的范仲淹就學于應天府書院,五年攻讀,不僅使他精通儒家經典,擅長詞賦,博學多才,且應試及第。他從自身的經歷中深感學校教育之重要,如果沒有應天府書院的教育,像他這樣的孤寒學子,是很難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當然更無從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在充分肯定學校教育是培養人才、實現經世邦國功能的基礎上,范仲淹又針對當時科舉考試的狀況,提出改革科舉制度的主張。北宋開國數十年間,朝廷對于科舉頗為關注,但尚未重視學校教育。中央只設一所學校即國子監,不僅如此,國子監還逐日蕭條,“生徒至寡,僅至陵夷!盵19]開科取士只看考試成績,不問學校出身,故此士大夫子弟只想通過科舉考試來博取功名。士子多貪圖名利,徇私舞弊,不務實學,浸以成風,到仁宗時,科舉之弊,愈演愈烈。范仲淹對這種不教而擇人的科舉制度,早有非議,曾多次上書陳述。天圣三年(1025)《奏上時務書》;天圣五年(1027)《上執政書》;天圣八年(1030)《上時相議制舉書》等。他在《上執政書》中明確提出“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等六大主張,其中“重名器”的辦法就是慎選舉敦教育。[20]他把當時科舉以考試取人,而不在考試之先教育人,比之為“不務耕而求獲!盵21]他認為擇而不教,久而乏人,賢才難以繼出。所以科舉考試應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教育是培養、選撥人才的必要前提。他又認為“國家乃專以辭賦取進士,以墨義取諸科,”勢必造成“士子皆舍大方而趨小道,雖濟濟盈庭,求有才有識者十無一二!盵22]要改革此弊,必須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笨歼M士要“以策論高辭賦”,“先策論后辭賦”。他還主張恢復制舉,認為制舉也應與教育相銜接。一旦恢復制舉,不但可以使被埋沒的人才脫穎而出,尤可鼓勵天下人求學,培育天下才能之士,正是“復小為大,抑薄歸厚!盵23]同時,他強調學校的教育內容應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儒家經典為主,兼授諸如算學、醫藥、軍事等基本技能。制舉考試亦應以六經為先,正史次之,再令考生論述時務及提出實際的對策方略,如此才可把“天下俊賢”引向經邦濟世之業,為國家帶來杰出的輔佐人才。
范仲淹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是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教育思想,在當時科舉冗濫、教育不興的情況下,他針砭時弊、反對“不以教育為意”的作法,主張“勸學育才”振興社會,是頗具遠見卓識的,有著強烈的時代精神,至今仍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范仲淹教育改革的基本方略
(一)改革科舉考試
北宋立朝,就采取了重文輕武的政策,按理這對學校教育應當有促進作用,但是,宋初的教育并不興盛,官學中甚至有“生徒散歸,講官倚席,但為游士寄應之所” [24]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朝廷偏重科舉考試,不重視學校教育。范仲淹著力改革科舉考試制度,規定凡是舉子必須在學校學習滿三百天后才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進士、諸科考試廢除宋初的“糊名法”和“譽錄法”?荚噧热菀詫W校教育的內容為本,“先之以六經,次之以正史,該之以方略,濟之以時務,”[25]接著,范仲淹又改進和完善教育系統,要求生員在二百人以上的縣都得成立學校,聘請本郡名流為教授,督促士子讀經誦義;并把國子學的生徒擴充到二百人,改錫慶院為太學,修繕講殿,加強學校的各項管理。這樣,才使科舉考試與學校教育聯系起來,學生注重經義,注重時政,學校教育走上正規之路。
(二)廣興州縣辦學
廣興州縣辦學,是范仲淹教育改革最主要的方略之一。自入仕以后,范仲淹先后在廣德軍、泰州、睦州、蘇州、饒州、潤州、越州、延州、邠州、杭州等十多處擔任地方官,足跡所涉,教澤廣被。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到任不久就在治所北面建立州學,這是他舉辦地方學校的開始。天圣年間,范仲淹任興化縣令,在位一年,一方面主持修筑大型捍海堤,同時在南津里滄浪亭旁修學宮。自此,興化縣“學重于天下,而士得師矣,”[26]讀書風氣日益濃厚。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出守睦州,不到半年,他建立州學,“建堂宇齋廡;”[27]并在富春江邊建嚴子陵祠堂。不久,范仲淹回到故鄉蘇州。蘇州府學便開始籌建。當時,他在臥龍街買了一塊地,準備修建住宅。有位陰陽先生對范仲淹說,此乃風水寶地,這里建宅,子孫興旺,卿相不斷。范仲淹說,“吾家有其貴,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貴將無已焉?”[28]慨然獻地建學,被蘇人譽為“義舉”。在今天蘇州的文廟內,當年的大成殿、泮池等大型建筑仍保持完好,依稀想見蘇學之宏偉。范仲淹聘請名儒胡瑗來州學擔任教授,吸引了大量生徒。此后,蘇學越辦越好,名冠東南。后人評說:“天下郡縣學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吳中,蓋范文正以宅建學,延胡安定為師,文教自此興焉!盵29]康定元年(1040)由于西北戰事緊急,范仲淹被調往陜西,擔任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即使是在艱難險惡的處境中,范仲淹也未曾停止其教育活動。他一面謀慮對付西夏的戰略方針,修固邊城、精練士卒、招撫諸羌;一面興學育才。他在州城東南興建嘉嶺書院,培養了如狄青、種世衡那樣智勇雙全的將領,訓練出一批勇敢善戰的士兵,這支勁旅迅速扭轉了北宋被動挨打的局面!皯c歷新政”失敗,范仲淹引疾知邠州、鄧州。他在鄧州修建花洲書院,并在春風堂講學。著名的《岳陽樓記》在花洲書院誕生;实v初年,范仲淹知杭州。這時,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且重病纏身,但仍沒有放松教育事業。他給朝廷上書 ,強調學校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擴建杭州州學。離杭半年,范仲淹在徐州逝世?梢哉f,直到生命的最后歲月,范仲淹的興學之志未曾稍懈。經過三十多年不倦的努力,從街衢洞達的饒州、潤州,到在荒翳避遠的邠州、延州,都有范仲淹興辦的學校。這些學校在傳播文化、培養人才,促進當地教育文化事業發展等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
慶歷興學,是慶歷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慶歷四年(1044)出任參知政事的范仲淹應詔條陳十事,其中明確提出“復古興學校,取士本行實”的主張,仁宗下詔:“諸路州府軍監除舊有學外,余并各令學!盵30]詔令還對州縣學校的學生名額、管理、校舍、教授及學生入學資格等做了具體規定。各地紛紛奉詔建學,地方學校雨后春筍般涌現。僅江西一地,慶歷年間興辦的學校就有吉安府學、撫州府學、饒州府學、贛州府學、虔州府學、廬陵縣學、崇仁縣學、南豐縣學、貴溪縣學、德化縣學、瑞昌縣學、大庾縣學、上猶縣學、安遠縣學等等,另外還有不少書院。據統計,宋代江西各州縣建有學校八十一所。陜西地處西北邊陲,也辦起了鳳翔府學、同州州學、寧羌州學、褒城縣學、略陽縣學等不少學校。面對這種盛況,歐陽修興奮地說:“宋興蓋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學,始克大立,豈非盛美之事!”[31]
(三)力薦明師執教
范仲淹認為要辦好學校,必須加強對教師的培養和選拔,他把“師道”確立為整個教育的重心。范仲淹要求教師通曉經文經義,傳授治國治人之道,不但學識淵博,還要力行仁義道德,才德俱佳,授業育德。并對學生既教且管,以身先之。范仲淹力薦“明師”,他多次聘請和推薦著名學者到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任教。胡瑗是宋代理學的開創者之一,他治學嚴謹,在蘇州和湖州任郡學教授,改變只重辭賦的學風,注重經義及時務,總結出著名的“蘇湖教法”。范仲淹對此十分推崇,親自向朝廷推薦胡瑗,他說“臣竊見密州觀察推薦官胡瑗,志窮墳典,力行禮儀,見在湖州郡學教授,聚徒百余人,不惟講論經旨,著撰詞業,而常教以孝悌,習以禮法,人人向善,閭里嘆伏,此實助陛下之聲教,為一代美事,伏望圣茲,特加恩獎,升之太學,可為師法!盵32]胡瑗到太學任教,四方士子聞風求學,以致原來的學舍容納不下,只好把旁邊的官署擴充為學舍。胡瑗的教育活動最能體現范仲淹“經邦濟世”的教育思想,而胡瑗能成為宋代聲名卓著的教育家,與范仲淹的大力舉薦和幫助密不可分。對于教育家李覯,范仲淹也極力推薦,他贊揚李“講貫六經,莫不瞻通,求淤多士,頗出倫輩,搜賢之日,可遺於草澤,無補風化!苯x朝廷“特令敦譴廷于庠序!焙髞,李覯在教育方而也頗有建樹。范仲淹大力提倡明師執教,對于提高教學質量,保證辦學成功,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選撥培育人才
以多種方式發現人材,培育人材,因材施教,舉賢薦能,是范仲淹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教育家,才識淵博的學者,范仲淹很善于發現人才。他“察泰山孫氏于貧窶中”,孫氏即孫復,早年是晉州平陽的一個窮秀才,他聰明好學,但因家境貧寒,無法完成學業,為了養老母,他被迫“仆仆道路,”[33]范仲淹十分同情他的處境,把他留在府學,一面補給他一個學職,一面熱情指導他攻讀《春秋》。十年后,“聞泰山下有孫明復先生,以《春秋》教授學者,品德高邁,朝廷召至,乃昔日索游孫秀才也!盵34]范仲淹不僅善于發現人才,而且循循善誘。富弼志向遠大,但比較謹慎,范仲淹便教導他博通經史,增廣見聞,并鼓勵他大膽應試制舉,為國家干一番事業,富弼后來成為北宋中葉的名臣。張載少時喜談兵,“年十八,概然以功名自許,欲結客取洮西之地,上書謁范文正公,公知其遠器,貴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手《中庸》一編授焉,遂翻然志于道!盵35]狄青作戰十分勇敢!懊颗R敵,被發面銅具,出入賊中,皆被靡,無敢當者!盵36]但因沒有讀過書,范仲淹便贈給他《春秋》、《漢書》等,教他認真讀書,并激勵他:“熟此,可以斷大事,將不知古今,乃匹夫之勇!”[37]此后,“青折節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術,由是亦知名!盵38]范仲淹能夠識賢不謬,他先后向中央推薦了數以百計的各類人才,根據其特點,分別推薦他們擔任不同的職務,使之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他們之中有著名的政治家富弼、張方平,軍事家狄青、種世衡,教育家胡瑗、孫復,文學家歐陽修、蘇舜欽,思想家李覯,理材家許元等,都是出類自拔的人才,各有重大建樹。
(五)實施經實并重
范仲淹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是改革學校的教育內容。他大力提倡“宗經”,主張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即儒家的《六經》作為主要教材,他說“勸學之要,莫尚宗經,宗經則道大,道大則才大,才大則功大。蓋圣人法度之言存乎書;安危之機存乎易;得失之鑒存乎詩;是非之辯存乎春秋;天下之制存乎禮;萬物之情存乎樂。故俊哲之人,入乎六經,則能服法度之言,察安危之機,陳得失之鑒,析是非之辯,明天下之制,盡萬物之情。使斯人之徒,鋪成王道,復何求哉!盵39]要培養能通達“六經”、悉經邦治國之術的、有從政能力的人才,是遠見卓識、有其進步的意義的。
范仲淹認為國家不但要培養經邦治國的人才,也應培養出一些具有專門知識、技能的實用人才,如醫學、武學等。范仲淹要求朝廷“委宣徽院選講說醫書三五人為醫師。於武成王廟,講說素問、難經等文字,召望京城習醫生徒聽學,并教脈侯,及修合藥餌!盵40]繼而提出建立專門的醫學教育機構主張,意在通過系統訓練,培養精通醫術的合格醫師。對于武將,應該選拔一些人學習孫子兵法,“講說兵書,討論勝策”, [41]以育將才。他建議立武學,招收學生進行系統軍事理論教育,培養軍事人才,并使單一的軍事教育朝著文武合一的教育轉化。范仲淹提倡辦醫學和武學,適應了北宋社會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發展對教育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并對各種?茖W校的發展起到了歷史性的開拓與推動作用。
(六)倡導義莊義學
范仲淹出身貧寒,刻苦學習入仕后,不忘助人為樂,為社會做出奉獻。這種奉獻精神最生動地體現在他以俸祿購義田,設義莊,創義學等方面。義學的支出及“備師資束脩之禮,子弟筆札之費” [42]等,皆來源于范仲淹所置義田一千畝的收益。義學經費的管理在其手訂的“義莊規矩”中有嚴格規定。
范氏義學的教育對象為本族適齡子弟,義學對族中子弟實行免費教育,還負擔學生參加考試的費用!爸T位子弟得貢赴大比試者,每人支錢一十貫文!边@項措施的目的是“庶使諸房子弟知讀書之美,有以激勸”。 [43]
范仲淹設義田、義莊、義學,并對之進行有效管理,在教化族眾、安定社會、優化風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了北宋朝庭的肯定和嘉獎,“朝旨以義莊義學有補世教、申傷攸司、禁治煩擾,常加優恤”。各級朝廷官吏和士大夫們紛紛效仿,置辦義田、義莊、義學蔚然成風。義田、義莊、義學在淳化民風、穩定秩序、普及基礎教育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是,啟開了中國古代基礎教育階段免費教育的新風尚、新篇章。
四、結 語
通過梳理分析范仲淹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略后,我們不禁為這位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那種憂患意識、那種對社會對人民的責任感、那種對教育改革的執著精神所感動、所折服。同時,也使我們很自然地聯想到當今的教育。歷史不可能復制范仲淹所處時代一樣的問題,但是它的類同性、反復性將頑強地表現出來,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也是辯證法。中國現代教育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如教育結構問題、教育制度問題、教育質量問題、教育內容問題,以至人才的培養選拔、教育目標的制定、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民辦教育的生存發展等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和教育政策的研究者們。
我們研究探討范仲淹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略,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歷史地借鑒,尤為重要的是學習借鑒范仲淹敢于擔當負責、敢于挑戰積弊、敢于改革創新的精神。如果我們的領導者、研究者都有這種精神,那么,中國教育的前景一定充滿希望、一定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