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id="cbtya"><strike id="cbtya"><ol id="cbtya"></ol></strike></big>

<track id="cbtya"></track>
  • <td id="cbtya"><strike id="cbtya"></strike></td>
    <pre id="cbtya"></pre>
  • <acronym id="cbtya"></acronym><object id="cbtya"></object>

    <p id="cbtya"><del id="cbtya"><xmp id="cbtya"></xmp></del></p>
    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范仲淹學術大會 > 范仲淹精神

    論范仲淹人生及詩文的境界美

    編稿時間: 2016-11-02 09:01 來源: 岳陽市委黨校

    范仲淹是我國北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作為政治家,無論是居廟堂之高,官拜參知政事,還是處江湖之遠,出知饒、潤、越等州,或者遠出邊關,抗擊西夏敵兵,都用自己不凡的言行,抒寫輝煌人生,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作為文學家,他在自己不多的詩文中,留下了數篇空前絕后的不朽之作,文如《岳陽樓記》、詞如《漁家傲·秋思》、詩如《江上漁者》等,都達到了詩文藝術的最高境界。如在常人,能達到其中的一項就已經夠榮幸了,何況范仲淹還是兼而有之呢?千百年過去了,范仲淹人生及詩文的境界之高仍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下面我就從文學的角度來談談范仲淹人生及詩文的境界美。

    一、 范仲淹人生及詩文境界美的主要特色

    (一)、范仲淹的人生境界美

    范仲淹的一生是坎坷不平,奮斗拼搏的一生,他雖然屢遭打擊,但愈挫愈奮,在磨礪中成熟。雖遭貶謫,但不消沉,反而信念越堅,心志更加純正,品德更加高尚,關鍵是他具有先憂后樂,心懷天下的崇高精神境界。

    1、心懷天下,先憂后樂。

    慶歷三年(1043)四月,范仲淹和韓琦同時被任命為樞密副使。范、韓應召赴闕,至京不久,范仲淹又由樞密院入中書,進參知政事,位列執宰。如果范仲淹稍有私心,即使不像蔡京、嚴嵩那樣貪心,也可大撈一把,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富足美滿,但范仲淹想到的不是一已之得失,而是天下安危。他看到當時社會已隱藏著危機,如果不改革就會有亡國的危險。于是,他就大膽地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大刀闊斧地對社會進行改革。改革家從來就沒有一帆風順的。改革是權力和利益的再調整再分配,這樣做勢必觸犯當朝官僚階層的既得利益,招來他們的反對。尤其是范仲淹派出轉運按察使這一舉措,更是遭到來自各方面的攻擊中傷。有人指責按察使對各路官吏的查考約束太過苛刻,致使人不得盡其才。在邪惡勢力的壓迫下,慶歷新政“流產”了,但范仲淹仍不改其心志,他在罷去參知政事知邠州的《邠州謝上表》一文中曾說過:“不以毀譽累其心,不以寵辱更其守”,真是“雖九死其猶未悔”。

    2、敢于直言,不計后果。

    范仲淹一生遭到的打擊可謂多矣。為什么屢遭打擊而屢不改悔呢?主要原因是他沒有私心,無私才能無畏。他有堅定的信念,確認自己那樣做是對的。要么就是客觀條件不允許,如果客觀條件允許,一旦有機會,他仍要仗義執言。如天圣七年,宋仁宗為顯示孝道,決定為秉真宗遺詔垂簾聽政的章獻太后上壽,并下令起草上壽儀式,上壽儀式為宋仁宗率領朝廷百官在會慶殿拜太后,并祝賀壽誕。范仲淹聞之此事,以為不可,祝壽乃皇室家事,豈可行國家大禮。范仲淹當時是以一秘閣校理而諫責皇帝家事,且直接忤駁執掌朝政的皇太后的面子,這確實有些石破天驚,而且似乎還有不知量力的味道,就連舉薦范仲淹為秘閣校理的晏殊,聞知此事也大吃一驚,“召仲淹怒責之”。范仲淹是得理不讓人的人,即使是皇帝老子,他也直言相爭。范仲淹為了自己的敢于直言,是付出極大的代價的。他好幾次被貶,都是因為自己敢于直言。他抱著“理或當言,死無所避”的宗旨,被貶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旁人看來,范仲淹一介書生,真有些迂腐,但他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他“迂”得十分可愛。

    3、進退自若,泰然處之。

    范仲淹為了堅持真理,對那些自認為錯誤的東西,總是直言不諱,他既敢于得罪皇帝、宰相、太后,也敢于得罪當朝的其他權貴,如此一來,他要坐穩自己的交椅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他常常遭貶抑。即使如此,他也沒能從中吸取教訓,或為了自身利益,或為了家庭利益,或為了自己的未來就緘口不言,噤若寒蟬了,他還是一如既往,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只要自己認為不對的就直言提出。把宦海沉浮,個人進退看得很淡,等閑視之,泰然處之,他“進亦憂,退亦憂”,一切以天下百姓利益為準繩。

    古人對圣賢、功臣、文人有立德、立功、立言的要求。范仲淹是三者兼而有之。其中最突出的是他的立德。千百年來,他以自己的道德力量、人格力量感動著人們,教育著人們!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這種道德和人格的最高體現,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是一座聳入云天的豐碑,一般人只能可望不可即,歷史和現實中的敗類只能是豐碑腳下的一棵小草和一抔黃土,這種道德的豐碑沒有在歷史煙塵中黯淡下去,而是更加熠熠發光,給人以美的享受,給人以向上的力量。

    (二)范仲淹的詩文境界美

    1、詩的境界美。

    范仲淹的詩作在文學史上成就不算太大,既比不上早于他的李白、杜甫,也比不上遲于他的蘇軾、陸游、拿范仲淹的詩與他的詞和文章相比,也不如他的詞和文章有名。但范仲淹的詩有自己獨特的境界,讓人回味無窮,無論如何,在文學史上也還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中《江上漁者》這首小詩瑯瑯上口,家喻戶曉:“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小詩飽含著詩人對那些駕著一葉扁舟出沒滔滔風浪中的漁民的關切與同情之心,也表達了詩人對“只愛鱸魚美”的江上人規勸之意。另有五言律詩《野色》,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迷人的圖畫,同時在詩中,詩人也表現出自己的豪爽性格和曠達情懷。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說過:“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蓖鯂S大師的這段話,同樣適合于我們對范仲淹的詩作的評價。范仲淹的詩能做到情景交融,意境開闊!盁o功可上凌煙閣,留取云山靜處看!边@是范仲淹言忤宰相,三出青城,在貶所饒州得游廬山時,自題于廬山道士程用之為他作的畫像上的兩句詩。這兩句詩,很形象地道出了范仲淹貶放之后不以進退為憂而處之泰然的心境。另有《郡齋即事》一詩中講自己的“三出專城鬢有絲”,但他在齋中仍然瀟灑過日子,“不負云山賴有詩”,晝賞秋菊黃花,夜觀“一江明月”,“世間榮辱何須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同樣是貶放,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自己聽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后,有感于自己在官場上的升遷遭遇,最后也淚濕青衫,悲苦難抑,和范仲淹相比,就不如范仲淹的瀟灑放達,超脫泰然。讀了范仲淹的詩,會使我們感受到他開闊的胸襟。

    2、詞的境界美。

    詞在文學史上的另一稱呼叫詩馀。如果我們把它歸入詩一類也是可以的。與范仲淹詩的成就比起來,則是詞的成就高。范仲淹的詞一改唐五代綺靡詞風,開豪放詞之先河,變低沉婉轉之音為慷慨雄放之聲。如他在《漁家傲·秋思》一詞中,通過“塞下”、“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燕然未勒歸無計”等詞句,表達了自己決心守邊御敵的英雄氣概,同時也反映了作者思念家鄉的情緒及戍邊戰士的艱苦生活,另有《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一詞中有這樣幾句:“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边@詞純用口語寫成,氣度不凡,借三國典故,抒自家胸臆,這在過去詞人中是很少看到的。范仲淹的詞具有獨特的風格,即蒼涼悲壯。在《漁家傲·秋思》一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風格。在另一首詞《蘇幕遮·懷舊》中,這一風格仍能得到很好地體現。這首詞表現了作者的“去國之情”,大有當年的荊軻臨行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蒼涼感嘆。詞論家黃蓼園曾這樣評說范仲淹《蘇幕遮·懷舊》這首詞,他說:“按文正一生并非懷土之士,所為鄉魂旅思及愁腸思淚等語,似沾沾作女兒想,何也?觀前闋可以想其寄托!边@段話確實有幾分道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過:“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蓖鯂S的評價是包括北宋詞人范仲淹的作品的。范仲淹的詞在表現詞人的感情、意趣和創造性思維方面達到了較高的成就,具有意象鮮明、情景交融、情境相諧的“境界”所具有的藝術感染力和審美價值。只有象范仲淹這類洋溢著自然之美,重在傳神的,有“味外之味”的作品才能步入“有境界”的藝術殿堂。

    3、文的境界美。

    范仲淹的文章與同時期的作家相比,具有自己明顯的風格特點,即立意高遠。這一風格最集中體現在他的名篇《岳陽樓記》、《嚴先生祠堂記》、《稼穡惟寶賦》等文章中,尤其是《岳陽樓記》一篇,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他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封建士大夫和封建官僚階層中能有這種思想境界的人是很少的,真是鳳毛麟角。范仲淹有這一思想境界,還通過他的文章表達出來,讓后人學習,受教育,他的這一思想成為后人心懷天下,積極向上,服務社會與人民的巨大道德力量。這也是這篇文章千百年來被人贊美傳頌并經久不衰的原因。另外,《金在鎔賦》表面上寫熔煉良金,其內在的深刻含義是說明對人才的培養鍛煉,意在為國識才、養才、用才。即使是“天生至寶”,如果“縱橫成器”,還須“哲匠之心”的熔煉。范仲淹的文章觀點鮮明,語句精辟,生命力強,如《嚴先生祠堂記》一文中“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等句子就是富有生命力的警句。在《稼穡惟寶賦》一文中,作者鮮明地提出“惟農是務,誠天下之本歟”的觀點。

    如果我們拿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同時代作家歐陽修的散文《醉翁亭記》相比,在立意上肯定是范仲淹的文章主旨高遠。稍后于范仲淹的蘇軾,他寫的《快哉亭記》一文在立意上也不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當然,我們這樣作比較,并沒有要否認蘇軾與歐陽修這兩篇文章在藝術上的成就,我們也只是僅就文章的立意而言。

    二、范仲淹人生境界與詩文境界美的關系

    1、范仲淹的人生境界對其詩文境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和影響。

    魯迅在《革命文學》一文中說過:“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都是血!毖詾樾穆,一個作家的創作,總是受到他的思想境界的影響。范仲淹是這樣,文學史上的其他作家也是這樣。范仲淹在年青時代就大致形成了自己的憂樂觀。他在天圣五年的丁憂居喪期間,“冒哀上書”當時執政王曾言朝廷大事時就說過:“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隨著職位的不斷提升,后又幾經沉浮,幾番磨礪,他的這種憂樂思想就更加成熟。大有“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執著與雄心。正因為有著如此強烈的憂樂思想,所以在他的詩文作品中經?梢钥吹阶髡哌@種真實思想的流露。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是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這時范仲淹已經57歲,他多病早衰,漸入老境!对狸枠怯洝肥鞘芘笥羊v子京所托,因岳陽樓重修而作記,但實際上是作者借作記之機會,抒發內心之感慨,總結人生之經驗,談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因為胸懷天下,萬家憂樂在心頭,所以寫文章時一氣呵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感情就自然而然地在文章中噴涌出來了?v觀文章,渾然一體,這一名句不象另外貼上去的。如果沒有平時對人生的憂樂思考,僅憑一時沖動,是寫不出這樣的名篇的,再參看他的其他詩文和史料,也可以說明他的憂樂思想是一以貫之的。

    2、范仲淹人生境界與詩文境界的高度統一。

    范仲淹是文人與政治家的高度統一。歷史上能做到文人與政治家高度統一的是很少的,如三國時曹操可以算一個,偉大領袖毛澤東可以算一個。當然,還有一些人可以算上,但總的說來,比例是不高的。比如項羽是個有英雄氣概的人,能打仗,但不一定能寫出好文章,這與他的氣質、文化修養有關。范仲淹做人光明磊落,氣度不凡,這和他的詩文意境開闊、氣象高遠有著共同之處,這種共同之處在范仲淹身上達到了有機的高度的統一。

    3、范仲淹人生、詩文與境界美的關系。

    范仲淹的人生、詩文為什么具有一種境界美,換句話說,范仲淹的人生境界和詩文境界為什么具有較強的美感,這主要取決于范仲淹本身,因為他有一種內在的道德與藝術的力量。我們知道美是人們本質力量的顯現。那么,美感則是這一本質力量得到對象化或者自由顯現之后,我們對它的感受、體驗、觀照、欣賞和評價,以及由此而在內心世界所引起的滿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我們說范仲淹的人生、詩文具有美感,還在于他達到了較高的境界。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新原人》一書中,將人生境界劃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種,范仲淹的人生就是達到了其中的“道德境界”。這種人生的“道德境界”反映在詩文中,使詩文也帶有濃厚的道德色彩。在對人物和詩文的審美過程中,往往牽涉到對審美對象的達到判斷。西方古典美學中有“真善美統一”的說法,中國古典美學中有“美善相樂”的說法,都認為在人的審美活動中往往體驗到一種崇高的道德情操。道德是對人的社會關系的價值判斷,是人類共同信守的一種行為準則,善使人類共同受益,所以她是美好的,給人帶來一種美感。人們在電影電視中看到好人去世總有一種惋惜之情,實際上也是一種道德審美感受在起作用。聯系范仲淹的人生及詩文,我們感到他人生境界和詩文境界具有美感,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他憂樂人生的道德力量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

    三、范仲淹人生境界和詩文境界形成的原因

    范仲淹人生境界和詩文境界之所以達到如此的高度,她的形成不是沒有原因的。我認為形成原因有三點:

    1、特殊的經歷、特殊的遭遇玉成了他。

    范仲淹從小失去父親,靠母親慘淡經營,將其帶大。范仲淹貧困力學,心存大志。青年時期歷經磨難,闖過艱難的科場考試。步入仕途后,總以澄清天下為己任。無論在朝廷任職,還是外放他州,或者遠戍邊關,他都克己奉公,,不以私情用權。尤其是多次遭到來自各層次的打擊后,他沒有心灰意冷,而是矢志不改。中晚年經歷官場升遷摔打,他已砥礪成熟,使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2、自身修養。

    范仲淹是一個肯刻苦學習的人,他一生都沒有放松自己。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主要受到當時社會的正統思想,即儒家思想的影響!斑_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比松谑,就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的入世思想,對他的一生影響特別大。在他遭到貶抑時,他的儒家思想碰壁時怎么辦呢?這時他也接受了一些佛家的思想,如范仲淹在宣撫河東時,在保德(今山西保德)水谷驛舍留宿時!坝谔皿灵g”偶然得到一部佛經《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頗異之”,不僅將它收藏在自己身邊,到府州(今陜西府谷)時,他還要承天寺僧人錄了一個副本珍藏寺中。范仲淹是否也像中國古代許多文人一樣,在失意時走向佛教,希望在“歸誠佛僧”的“深自省察”中求一“物我兩忘,身心皆空”的輕松呢?無實據可證,自然不能妄測,但他后來還為這本佛經寫了序,則是確定無疑的。在這篇序中,范仲淹深贊這本佛經,“真指生死之源,深陳心性之法,開定慧真明之宗,除煩惱障毒之苦”。說自己得到之后“一句一嘆,一頌一悟,以至卷終,胸臆豁然,頓覺世緣大有所悟!比绻皇窃谑送具B蹇中對這本佛經別有參悟,大約是不會對這卷《藏經》所未錄的經籍如此推重的。從《岳陽樓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超然物外的語句中,我們不難看出佛教對他自身修養的影響。由于佛教思想的影響,能使范仲淹站在更高的哲學層面上來看待紅塵世界,境界更高。這也是馮友蘭先生說的“天地境界”,即達到神人合一,物我一體,同時又超然于紅塵物外,更覺心性純正,別無牽念。另外,嚴子陵先生的事跡對范仲淹也多少產生了一些影響,尤其在對待功名利祿問題上,這些于他的《嚴先生祠堂記》一文中可見一斑。

    3、有一個較好的為政和詩文創作環境。

    范仲淹是幸運的,年青時有人賞識,有人推薦。即使遭受打擊后,皇帝、大臣也始終沒有忘記他。也許是當時社會矛盾重重,外敵壓境,致使皇帝和一些正直有識之士不致對敢于直言的范仲淹下毒手。如果碰到曹操這樣的大奸臣,即使有楊修那樣的才,又有什么用呢?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的皇帝頭腦還是清醒的,也是非常愛才的。所以說范仲淹在這樣的環境下從政還是不錯的,盡管“慶歷新政”實施了一半,但畢竟總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對后世也有些影響。范仲淹這種剛直不阿的作風,也多少改變了當時一代的士風。

    在文學創作上,他有晏珠、歐陽修等人唱和,還有滕宗諒等人邀請他為岳陽樓作記,這些都給作為文學家的范仲淹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創作環境。

    總之,范仲淹無論為政為人為文都足以成為我們學習效仿的楷模。南宋偏安時期的劉宰評價范仲淹為“北宋第一人”,金元遺山稱他“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在朝廷則又孔子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蓋不一二見!边@些評價我以為并不為過。范仲淹人生境界、詩文境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而且會被后人更加發揚光大。

    浙江省建德市黨史辦  洪淳生

    打印】【收藏】【關閉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最新,免费一级a片男女牲交无遮挡,极品高清学生在线,大学生一级一片第一次
    <big id="cbtya"><strike id="cbtya"><ol id="cbtya"></ol></strike></big>

    <track id="cbtya"></track>
  • <td id="cbtya"><strike id="cbtya"></strike></td>
    <pre id="cbtya"></pre>
  • <acronym id="cbtya"></acronym><object id="cbtya"></object>

    <p id="cbtya"><del id="cbtya"><xmp id="cbtya"></xmp></d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