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id="cbtya"><strike id="cbtya"><ol id="cbtya"></ol></strike></big>

<track id="cbtya"></track>
  • <td id="cbtya"><strike id="cbtya"></strike></td>
    <pre id="cbtya"></pre>
  • <acronym id="cbtya"></acronym><object id="cbtya"></object>

    <p id="cbtya"><del id="cbtya"><xmp id="cbtya"></xmp></del></p>
    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范仲淹學術大會 > 范仲淹精神

    范仲淹詩詞中的民本思想

    編稿時間: 2016-11-02 08:59 來源: 岳陽市委黨校

    北宋名臣范仲淹長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吸取其精華,以人為本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思想之中。他寒微之時,便立下“利澤生民”的雄心壯志,不能為良相,便愿作良醫,上安社稷,下利生民。日后,他矢志不渝,從政時始終把利澤生民擺在首要位置,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經世致用,關愛蒼生,因此,成為宋朝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之一。范仲淹民本思想的核心是為民,它包含著重民、愛民、養民、順民、濟民以及樂民等基本要素。范公的民本思想,在他的上書奏議中有大量的闡述,而在他的詩詞中也有所反映。本文就其詩詞中的民本思想作一梳理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民唯邦本,重民愛民

    范仲淹詩詞中民本思想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重民、愛民。

    我國“以人為本”的觀念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概念。其他一些古代思想家也都對民本思想作過論述。我國先哲認為:君依于國,國依于民,“國為君之本”,君由民立,國由民興,故《尚書》說:“民可近,不可下;民唯邦本,本固邦寧!倍献犹岢隽恕懊褓F君輕”的思想,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茍子則提出“民水君舟”之論。他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狈吨傺屠^承了儒家民唯邦本的思想,在《上執政書》中提出的首項改革建議,便是安邦本,措施是舉縣令,擇郡長,以救民弊。他認為民富才能國強,民安才能邦固?h令、郡守直接統治當地百姓,其得其失,與人民切身利益休戚相關。因此,他主張裁減幾百名不稱職的縣令,降黜和懲罰那些老邁懦弱、貪贓枉法的知州、通判,挑選任用一批較為精明強干的官員,以澄清地方政治,“為國家磐固基本”。

    范仲淹認為,民眾是社會經濟、國家政治生活中最根本、最基礎性的要素。因此在《君以民為體賦》中,提出君為民設,“君育黎庶,如彼身體”。君應“正四民而似正四支”,“調百姓而如調百脈”,“愛民則因其根本,為體則厚其養育”!爸^民之愛也,莫先乎四體;謂國之保也,莫大乎群黎!本龖暶駷榧◇w,而君則為肌體上之發膚,不能因發膚而毀本體。他還提出,人主“當用天下心為心”,“不以己欲為欲,而以眾心為心”。他深刻認識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并且以管子提出的“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為依據,撰寫《政在順民心賦》。強調:君以民為體,政在順人心。明主施政,應“順民心而平和”。他說,“政者為民而設,民者惟政是平,違之則事悖,順之則教興”,“布政從民者,黎元克信;驅民從政者,群心不循。思柔遠而能邇,必去逆而效順”。他主張“政為民而設”,處處以民為本,圍繞“為民”來制定治國方略。范仲淹在《周人》一詩中闡述了國家興廢關鍵是否順天意得民心的道理。詩云:

    斧鉞為藩忍內侵,商人涂炭奈何深?

    不煩魚火明天意,自有諸侯八百心。

    詩中揭示:商紂失道,昏亂暴虐,涂炭生靈,周武王順天意民心,率師到盟津,準備伐紂,大得人心,八百諸侯不期而會。過了兩年,武王率諸侯共討暴君,消滅商紂。

    范仲淹民本思想在《四民詩》中作了充分的闡述,既表現了對農工商的同情,也反映了當時上層社會的腐敗,極力主張加以糾正。他建議皇帝效法先王:“前王詔多士,咸以德為先。道從仁義廣,名由忠孝全!薄皣變且淳,人足而家給!薄跋韧踅贪賍丁,作為天下器!薄皣L聞商者云,轉貨賴斯民。遠近日中合,有無天下均。上以利吾國,下以藩吾身!

    在《四民詩·士》中,范仲淹將士、仕共論。士、仕作為統治階層,在社會發展中起著主導的作用。但北宋前期,社會道德淪喪,士風、官風腐敗,因此,范仲淹慨然發出感嘆:“此道(仁義之道)日以疏,善惡何茫然(不辨)”,并且激切指斥士人,“學者忽其本,仕者浮于職,節義為空言,功名思茍得!狈吨傺蛯Υ松罡袘n慮,認為士風敗壞,長此下去,人們行為失去準則,將會導致“天下無所勸,賞罰幾乎息”,“六經無光輝,反如日月蝕。大道豈復興,此弊何時抑?末路競馳騁,澆風揚羽翼”。他指出這種種現象,無疑給時人起警示的作用。他批評世人聽信術士異端邪說,將士風的墮落“歸諸命與天”。以天意來推諉自身的責任,以至于“聽幽不聽明,言命不言德”。范仲淹此詩,旨在警示士人要以德為先,極力提倡恢復儒家關于仁義忠孝的道德規范。

    上層建筑中士風、官風的腐敗,必然加深對農T商平民階層的壓迫與剝削。為此,范仲淹在《四民詩》中作了充分的揭露,并對平民百姓表示深切的同情。其《農》詩云:“傷哉田桑人,常悲大弦急。一夫耕幾壟? 游墮如云集。一蠶吐幾絲? 羅綺如山人。太平不自存,兇荒亦何及?神農與后稷,有靈應為泣!逼洹豆ぁ吩娫疲骸敖呶野偌耶a,崇爾一室居。四海競如此,金碧照萬里!逼洹渡獭吩娫疲骸敖浗缱冓淠,吾商苦悲辛。四民無常籍,茫茫偽與真,游者竊吾利,墜者亂吾倫!嵘虅t何罪,君子恥為鄰!边@三首詩,都說明了農、工、商在為豪門貴族和官僚階層忙碌服務,供其享受,自己辛苦勞動,所得無幾。豪貴們不知節儉,范仲淹不禁發出吶喊,為百姓說話:“可甚佛老徒,不取慈儉書!薄翱煽百F與富,侈態日日新。萬里奉綺羅,九陌資埃塵!

    《四民詩》一方面針砭時弊,痛斥官僚貴族驕奢淫逸之風,批評“學者忽其本,仕者浮于職,節義為空言,功名思茍得”的僥幸心態,另一方面對日夜辛勞,不得溫飽的農民、手工業者和長年累月顛沛奔波的商人表示關愛之情。此詩是范仲淹對人生百態的感悟,它對現實作了入木三分的揭露,不啻是天外的驚雷警鐘,給世人無盡的警示與震撼。

    除《四民詩》外,范仲淹在曲折坎坷的人生旅途中還寫下不少重民、愛民的詩詞。景祜元年(1034),范仲淹被貶謫睦州,當他所乘之船航行到淮上時,遇到了狂風的襲擊,有詩云:

    圣宋非強楚,清淮異汨羅。平生仗忠信,皎䆴出沒多。

    舟楫顛危甚,蛟黿出沒多。斜陽幸無事,沽酒聽漁歌。

    妻子休相咎,勞生險自多。商人豈有罪,同我在風波。

    一樟危如葉,傍觀亦損神。他時在平地,無怱險中人。

    在狂風的襲擊下,范仲淹全家隨時都有葬身魚腹的危險,可他心中想的卻是“商人豈有罪,同我在風波”!八麜r在平地,無忽險中人”。其愛民、憂民之情,實是感人至深。清初詩評家吳喬認為,范仲淹和杜甫詩歌所表現的人格極為相似。他指出,范仲淹這首詩“直是杜詩。余謂是子美之人,方可作子美之詩,于希文驗之矣!痹娭畜w現了一種由己及人的仁人之心。

    在睦州期間,范仲淹還寫了一首情節非常感人的長篇敘事詩《和葛閎寺丞接花歌》:

    江城有卒老且貧,憔悴抱關良苦辛。

    中途得罪情多故,刻木在前何敢訴?    ‘

    竄來江外知幾年,骨肉無音雁空度。

    北人情況異南人,蕭灑溪山苦無趣,

    子規啼處血為花,黃梅熟時雨如霧。

    多愁多恨信傷人,今年不及去年身,

    目昏耳重精力減,復有鄉心難具陳。

    …….

    這首詩如泣似訴地敘述了一位原為花吏的老卒的不幸身世,并聯系作者自己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社會一些腐敗黑暗現象。詩中的老卒原在御苑當花吏,以高超的接花之術,贏得了“白銀紅錦滿牙床”,原打算“一心歲歲供春職”,卻不料命運蹇足,“中途得罪”天子而“竄來江外”,骨肉分離,多年音訊全無。由于愁恨交加,貧窮潦倒,故形容憔悴,目昏耳重,身體日差。作者聽罷老卒悲訴,不禁為之嘆息不已。

    范仲淹在貶守蘇州期間,寫了一首寓意非常深刻的五絕《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關。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這首古詩形象鮮明而富哲理,描寫了勞動人民的辛苦和勇敢,同時用對比方式揭示了剝削者與勞動者生活地位對立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長年累月不畏風險的漁民表示深切的民情,提醒人們注意:生活中的一切享受,都來自百姓的辛勤勞作。此詩立意和唐代李紳《憫農》之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有異工同曲之妙。詩人把自己對人生的關懷和“先憂后樂”的胸襟與情懷,含蓄地展現在“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之中。

    從康定元年(1040)起,范仲淹擔任西帥。在戎馬倥惚之中,他曾寫下了不少反映西北邊塞寒苦、將士英勇抗敵的詩詞!稘O家傲·秋思》,就是其中的一首: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幛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據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記載:“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苦,歐陽公嘗呼為窮塞主之詞!

    詞的上闋寫景,下闋以抒情為主,濁酒一杯難澆離家萬里的鄉愁。在干戈未息、壯志未酬、欲歸不能的情形下,將軍愁緒萬千,唯有借酒消愁。深夜里,羌笛悠悠,銀霜滿地,他實在難以成寐。備嘗軍旅辛勞的將軍,久戍邊城,已生白發,而廣大征夫遠離家鄉,思念親人,不禁暗地傷心落淚。在這首詞里,范仲淹一方面表達了自己決心抗擊西夏侵略者的英雄氣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思念家鄉的愁緒以及征夫生活的艱苦!皩④姲装l征夫淚”一句,蒼涼悲壯,慷慨生哀。范仲淹愛兵憐兵,關心士卒生活疾苦,他認為:“自古將帥與士旅同其安樂,則可共其憂患,而為國家之用。故士未飲而不敢言渴,士未食而不敢言饑!币虼,他在生活上與士卒同甘共苦,在作戰中注意將士安危。他愛惜生靈,認為戰爭關系到生死存亡之道,“大軍一動,萬命所懸,而乃置于度外,仲淹不見其可”。于是采取以守為主,攻守結合的戰略戰術,既有效地抵御西夏的入侵,保衛了邊疆,又保護了廣大將士和邊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范仲淹在知鄧州期間,有《和李光化秋詠四首》,其《晚》詩云:“晚色動邊思,去年猶未歸。戍樓人已冷,目斷望征衣!贝嗽娒鑼懥嗽娙说倪呹P情思,秋天的晚色使他不禁想起了戍邊的將士和城樓。

    范仲淹知杭州時,應好友韓琦之邀,作《閱古堂詩》,其中寫道:“仆思寶元初,叛羌弄千鐔。王師生太平,苦戰誠未禁。赤子喂犬彘,塞翁淚涔涔。中原固為辱,天子動宸襟。乃命公與仆,聯使御外侵。歷歷革前弊,拳拳掃妖裎。二十四萬兵,撫之若青衿!贝嗽娨琅f表露出重民、愛民的情懷。

    范仲淹還有一首《書酒家壁》詩云:“當罐一曲《竹枝歌》,腸斷江南奈爾何。游子未歸春又老,夜來風雨落花多!,此詩寫遠方游子聽到凄婉感傷的《竹枝歌》,不禁“腸斷江南”。眼看春老難歸,加上夜來風雨,落英繽紛,難免觸景生晴,從而引發一抹離鄉思鄉的情愁。

    二、善政養民,必先務農

    范仲淹詩詞中民本思想的基本要素之二是養民、順民、濟民。

    我國先秦思想家民本思想以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為歸宿,強調治國為政者的首要任務是富以養民。范仲淹繼承這一養民理念,其《王者無外賦》云:“宅六合而化……育兆民而道。,’他認為既要養民,就得重谷。其《稼穡惟寶賦》云:“謂養民而可取,必重谷而無舍。惟農是務,誠天下之本歟!”他推動以澄清吏治、重視民生為主要內容的慶歷新政,其理論依據來源于他清晰而又牢固的儒家民本思想與仁政理念。他提出的十項改革措施中,“厚農!汀皽p徭役”兩項是直接關系到民生問題的。在解釋“厚農!睍r,他引用《尚書》“德惟善政,政在養民’’為依據,開宗明義地指出:“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養民;養民之政,必先務農。農政既修則衣食足,衣食足則愛膚體,愛膚體則畏刑罰,畏刑罰則寇盜白息,禍亂不興。是圣人之德發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農畝!痹诜吨傺涂磥,最好的治國方略,其要義在于養民,以民為本;而養民之法,在于重農、厚農。簡言之,治理國家,政治上以民為本,經濟上以農為本。

    首先,在善政方面,范仲淹強調,“政必順民,蕩蕩洽大同之化;禮皆從俗,熙熙無不獲之人。當其治國牧民,代天作主”;实酆驼賳T要關心平民百姓,要“審民之好惡,察政之否臧。有疾苦必為之去,有災害必為之防”!逼洹渡蠞h謠》詩亦云:

    愿天賜吾君,如天千萬春。明與日月久,恩將雨露均。

    帝力何可見? 物情自欣欣。人復不言天,天亦不傷人。

    天人兩相忘,逍遙何有鄉。吾當飲且歌,不知羲與黃。

    范仲淹十分推崇古代推行仁政、德澤及民的賢守循吏。其《河朔吟》云:

    太平燕趙許閑游,三十從知壯士羞。

    敢話詩書為上將,猶憐仁義對諸侯。

    子房帷幄方無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挎襦兵得帥,御戎何必問嚴尤。

    詩中對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留侯張良和抗擊匈奴,屯田軍墾,保邊安民的趙國名將李牧表示了由衷的敬意。

    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被貶知睦州。這里屬山高皇帝遠的地方,“風物皆堪喜,民靈獨可哀,稀逢賢太守,多是謫官來”。針對地方失政、百姓受罪情況,范仲淹雖則被貶,但不忘善政養民的要旨:“不稱內朝裨耳目,多慚外補救皮膚”。他認為雖然不能再在朝中擔任耳目官了,但外補為地方官,多少也能起到一種救皮膚的作用。因此,他深入調查研究,廣求民間疾苦,認真整頓地方政治,結果“吞奪之害,稍稍而息”。

    慶歷新政失敗,范仲淹被貶知鄧州。他沒有因貶謫而消沉下去,仍表示要“孜孜于善,戰戰厥心,求民疾于一方,分國憂于千里”。他擺脫儒家積極用世中的“獨善其身”的消極因素,擺脫個人得失,仍處處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當時,他的好友王洙(字源叔)任襄州知州。王洙勤于政事,以千金贖回羊祜祠舊基,進行重修。羊祜乃西晉開國元勛,他出鎮襄陽十年間,保境安民,惠政于民,甚得軍心。羊祜去世后,百姓不忘其惠愛,于峴山羊祜游憩之所,建碑立廟,歲時饗祭,以紀其德。百姓望碑,想起其平生惠政,莫不墮淚流涕,杜預因名之為“墮淚碑”。后人因用“羊碑”稱頌于官吏有惠政于民者。

    羊祜祠重修畢,范仲淹有《寄題峴山羊公祠堂》詩云:“休哉羊叔子,輔晉功勛大;薪瓭h間,恩被疆埸外。中國倚而安,治為天下最。開府多英僚,置酒每高會。徘徊臨峴首,興言何慷慨。此山自古有,游者千萬輩。湮滅皆無聞,空悲歲月邁。公乎仁澤深,風采獨不昧。于今墮淚碑,觀之益欽戴!辈⒎Q贊王洙:“千金贖故基,廟貌重營繪。襄人復其祀,水旱有攸賴。太守一興善,比戶皆歡快。源叔政可歌,又留千載愛!痹撛娨环矫嬗浭隽搜蜢锏娜蕽娠L采,另一方面又稱贊王洙的善政,認為可留千載愛。

    在鄧州期間,范仲淹和屯田員外郎、知光化軍李宗易(字簡夫)酬唱較多。范仲淹在和詩中酬唱道:

    老來難得舊交游,莫嘆樽前兩鬢秋。

    少年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語相投。

    龔黃政事聊牽強,元白鄰封且唱酬。

    附郭田園能置否? 與君乘健早歸休。

    龔、黃即西漢時的龔遂和黃霸,是古代循吏的代表,世稱龔黃!稘h書.循吏傳》載,龔遂為渤海太守時,勸百姓賣劍買牛,勤勉于農事。黃霸為郡,戶口年年增加,治績為當時第一。范仲淹在給資政殿學士、知青州兼京東路安撫使富弼和詩中,再次提及龔黃:“龔黃政事追千載,齊魯風謠及萬箱!备诲鍪欠吨傺偷暮糜鸭伴T生,他的任所正是龔遂擔任過太守的地方,故范仲淹祝愿他能像龔黃一樣,成為善政愛民的好官。從上述兩詩中,可看見范仲淹是十分推崇和欽佩龔遂和黃霸的。

    在鄧州,范仲淹還有一首<<送鄖鄉尉黃通》的詩:

    少年好逸驥,老者重安車。爭先尚逐逐,致遠貴徐徐。

    勿言一尉卑,千戶系慘舒。外矜固不足,內樂則有余。

    子游與季路,作邑寧欷獻?五斗對萬鐘,所問道何如?

    黃通擔任均州鄖鄉尉,負責地方社會治安?赡芟庸傩,不安心其職,因此范公勸勉他勿言鄉尉官卑職小,它關系到千家的安危與隴樂。

    在《閱古堂詩》詩中,范仲淹再次表達了對往昔賢太守的敬慕之心,表示要效法他們:

    堂上繪昔賢,閱古以儆今。牧師六十人,冠劍竦若林。

    既瞻古人像,必求古人心。彼或所存遠,我將所得深。

    仁與智可尚,忠與義可欽。吾愛古賢守,馨德神祇歆。

    典法曾弗泥,勸沮良自斟。躋民在春臺,熙熙樂不淫。

    耕夫與樵子,飽暖相謳吟。王道自此始,然后張熏琴。

    其次,在重農、厚農方面,范仲淹深刻認識到“民以食為天”的道理,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他主持制定的慶歷新政磨勘法規定,今后“凡有善政異績,或勸農桑獲美利,鞫刑獄雪冤枉,典物務能革大弊,省錢谷數多”者,方可遷官升職。范仲淹認為,既要養民,就得護民,為民紓困解難。其長水車賦》云:“弗馳弗驅,白解成湯之旱!彼眢w力行,在泰州修捍海堤,在蘇州治水,在江、淮賑災,在慶州、鄧州掘井抗旱,在杭州施行“錢塘荒政’’救災三策。他的詩詞中也有許多重農、勸農的內容。在《四民詩.農》中,他為農桑人請命:“制度非唐虞,賦斂由呼吸!彼嵝殉,農民賦稅不堪重荷,應戒奢靡揮霍之風。其《河朔吟》詩,對“李牧耕!辟澷p有加。他后來擔任西帥時,效法李牧,屯墾戍邊,移兵就食,德澤及民。范仲淹在貶守睦州時作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詳細地描寫了茶農采茶、制茶以及民間斗茶的情況!逗透痖b寺丞接花歌》,敘述了老卒原為花吏時高超的接花技術。

    范仲淹知蘇州時,有一首《依韻和龐殿院見寄》詩:

    吳門歉歲減繁華,蕭索專城未足夸。

    柳色向秋迎使館,水聲終夜救田車。

    丘山在負思朝寄,毫發經心愧道家。

    不似桐廬人事少,子陵臺畔樂無涯。

    詩中一句“水聲終夜救田車”,可以看出當時百姓夜以繼日救災的情景。難怪詩人發出“不似桐廬人事少,子陵臺畔樂無涯”的慨嘆。

    范仲淹宣撫河東時,路經并州,有《晉祠泉》詩一首:

    神哉叔虞廟,地勝出嘉泉。一源甚澄靜,數步忽潺湲。

    此異孰可窮,觀者增恭虔。錦鱗無敢釣,長生同水仙。

    千家溉禾稻,滿目江鄉田。我來動所思,致主愧前賢。

    大道果能行,時雨宜不愆。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

    詩中描寫在嘉泉的灌溉下,千家稻田茁壯成長,仿若江南水鄉。他希望北方苦旱之地“皆如

    晉祠下,生民無旱年”,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

    范仲淹在知慶州時,有一首《勸農》詩:

    烹葵剝棗古年豐,莫管時殊俗字同;

    太守勸農農勉聽,從今自愿聽豳風。

    周祖后稷一貫重視農業生產,其四世孫公劉在慶州等西北地區“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周道之興白此始,故詩人歌思其德.公劉卒,子慶節立,國于豳!贬亠L,就是大力倡導重農之風。范仲淹見賢思齊,在慶州城北修建兵馬營寨時,發現有許多無主骸骨,于是用自己的俸錢“買近阜民田聚而葬之……是歲久旱,已而復雨,僉謂公之陰德,故天報之”。大家都說是由于范仲淹行善積德,感動上天,使慶州久旱得雨。慶州地勢很高,范仲淹經過考察,“命匠氏直城之西北鑿及甘泉,凡百余井,人無一金之費,日用以足”。這樣,既解除了敵軍圍城切斷水源的危機,又保證了軍民日常用水。

    慶歷六年(1046)秋冬,鄧州大旱,大小麥眼看無望,作為一郡太守,范仲淹更是憂心如焚。幸而得到了隆冬,下了一場大雪,這才緩和了旱情。這時,河東提點刑獄張燾恰好因事出使鄧州。范仲淹有賀雪詩與他唱和:“南陽風俗?喔,太守憂民敢不誠。今秋與冬數月旱,二麥無望愁編氓!薄白蛳煲怏E回復,繁陰一布飄寒英。裁成片片盡六出,化工造物所其精。散亂狂飛若倚勢,徘徊緩舞如含情”!熬鹱鞲栉移鸷,天地和氣須充盈。當年此樂不可得,與雪對舞攄平生。共君學取雪好處,平施萬物如權衡!薄狈吨傺完P心人民生活疾苦,“太守憂民敢不誠”,說明他對勞動人民懷有較深的感情,因此,當喜降瑞雪時,他高興得和友人又歌又唱,并表示要學取雪的好處,“平施萬物如權衡”,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百姓。

    范仲淹在依韻酬答襄州通判賈黯的賀雪詩中云:“今之刺史古諸侯,孰敢不分天子憂?白秋徂冬渴雨雪,旬奏空文慚轉郵。得非郡國政未洽,刺史閉閣當自尤!狈吨傺筒粌H為百姓發愁,而且還記述自己焦急之心,每十天即向朝廷報告一次災情,并且閉閣反省,檢討為政是否有不當之處。當一旦下起瑞雪,他的心情頓時開朗起來,仿佛看到了明年黍稷盈疇,百姓安居樂業,一派喜慶豐收、繁榮熱鬧的景象:“同云千里結雪意,一夕密下誠如羞。渾祛癘氣發和氣,明年黍稷須盈疇。煙郊空闊獵者健,酒市暖熱沽人稠。光精璨璨奪劍戟,清寒拂拂生衣裘。鈴齋賀客有喜色,飲酣歌作擊前籌。常愿帝力及南畝,盡使風俗如東鄒。誰言吾子青春者,意在生民先發謳!痹娔﹥删洌骸罢l言吾子青春者,意在生民先發謳!狈吨傺蛯Z黯這位年青新科狀元,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其后在知杭州時所作《依韻和孫之翰對雪》詩中,又表達了同樣的心情:“江干往往臘不雪,今喜紛紛才孟冬。乃知王澤寢及遠,益明天意先在農。有年預可慰四海,大瑞且當聞九重!

    再次,在濟民方面。范仲淹不僅重民、愛民,還竭盡全力,救濟災民,幫助一些貧民。富弼所撰《范仲淹墓志銘》云:“公天性喜施與,人有急必濟之,不計家用有無!痹谥K州時,

    正好遇到嚴重水災,他乘船到了海上,親自部署,指揮民工開決積水。部役就緒,便趕回郡中救濟災民。關于救災情況,他在寫給晏殊的一封信中說道:“災困之氓,其室十萬,疾苦紛沓,夙夜營救,智小謀大,厥心惶惶,久而未濟!雹俜吨傺捅M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但仍未見有顯著成效,他對自己未能及時解除十萬戶受災百姓的疾苦而深為內疚。在《依韻酬吳安道學士見寄》詩中,他也提到了這次救濟災民的情況:“豈辭云水三千里,猶濟瘡痍十萬民!雹

    寶元年間,范仲淹知越州,戶曹孫居中不幸去世,遺下兩個幼子和一位少妻。范仲淹見其家貧,以俸錢百緡蜩濟他們,助孫氏歸葬家鄉,其他郡官見狀,也紛紛解囊相助,其錢數超過范仲淹一倍之多。范公為孫氏遺孀備辦一艘大船,派遣辦事有經驗的老衙校護送他們回鄉。他寫了一首七絕,叮囑吏役道:“遇到關津,就將我的詩拿出來給他們看看!痹娫唬

    十口相將泛巨川,來時暖熱去凄然。

    關津若要知名姓,定是孤兒寡婦船。

    范仲淹這類悲天憫人、體恤民情的善舉,一生不勝枚舉。晚年,范仲淹竭盡余俸置辦范氏義莊,“以聚疏屬”。以致自己去世之日,“殮無新衣,友人醵資以奉葬”。這種舍己濟民精神,留下千古佳話,實在可嘉。

    范仲淹關于養民、濟民等一類詩歌,不僅流露出對苦難蒼生的深厚同情,更體現出他有為百姓舒困解厄的積極愿望和熱忱。

    三、憂以天下,樂以天下

    樂民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題中應有之義。儒家奉行“修齊治平”,修身、齊家、治國,最后歸宿和落腳點為平天下。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這是他們追求的理想目標。他們提倡在情感上與老百姓同憂樂。孟子提出,治國者不可“獨樂”,力主“與民同樂”!皹访裰畼氛,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狈吨傺蜕畹萌寮宜枷胫,在《岳陽樓記》中進一步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種憂樂觀,為自己也為后人的立身處世,提出了一條高標準的行動準繩。它激勵著后世無數仁人志士,憂國憂民,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而獻身。

    范仲淹在《今樂猶古樂賦》中,對先憂后樂作出明確解釋,先憂而后與民同樂,“但無求于獨樂”。他追求的與民同樂,是建筑在“民之樂”和“君之樂”基礎之上的。天下太平、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自己也就自然樂在其中了。

    范仲淹樂民思想包含兩項重要內容:其一是對百姓安居樂業生活的贊美和謳歌!顿洀埾壬吩娫疲骸昂聘杵呤,未嘗識戈兵!薄逗腿擞吾陨绞}。公路澗》詩云:“近代無戰爭,常人自來去。,’范仲淹對多年沒有戰爭,老百姓免遭兵燹之禍,感到由衷的高興。

    《和僧長吉湖居五題.湖山》詩云:“漁父得意歸,歌詩等閑發!薄妒挒⑼⿵]郡十絕》詩云:“家家竹隱泉”,“春山半是茶”,“蕭灑桐廬郡,千家起畫樓。相呼采蓮去,笑上木蘭舟!薄短K州十詠.洞庭山》詩云:‘‘萬頃湖光里,千家橘熟時!薄队^風樓》詩云:“t~Jll千里色,語笑萬家聲。,’《和韓布殿丞三首.漁父》詩云:“月色滿滄波,吾生樂事多。何人獨醒者,試聽渥濯歌!薄逗脱影昌孆垐D寄岳陽滕同年》詩云:“幾處云藏寺,千家月在船。疏鴻秋浦外,長笛晚樓前。旋撥醅頭酒,新無縮項鳊0,,(‘只應天下樂,無出曰高眠!薄端椭x景初廷評宰余姚》詩云:“余姚二山下,東南最名邑。煙水萬人家,熙熙白翔集!冻昀罟饣娂亩住分疲骸叭f里承平堯舜風,使君尺素本空空。庭中無事吏歸早,野外有歌民意豐。石鼎門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紅。,’上述這些詩歌,既反映了老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太平的景象,又抒發了范仲淹樂民的喜悅心情。

    其二是抒發了與民(友)同樂的情懷!稌A觌鴱氖挛臅谩吩娫疲骸皷|南滄?ぁ桓屣L堂。詩書對周孔,琴瑟親羲黃。君子不獨樂,我朋來遠方!薄贝嗽姺从沉朔吨傺驮诤A陼r與同年滕宗諒等人高談闊論、彈琴作樂的情景。

    《新定感興五首》之五云:“江上多嘉客,清歌進白醪。靈均良可笑,終IEI著離騷!狈从沉嗽娙嗽谀乐萁嫌屑慰拖喟,唱歌喝酒,非?旎。不像屈原(字靈均)那樣終日牢騷滿腹’表現出作者一種曠達的心情。

    《送魏介之江西提點》詩云:“旌旗如火浪如鷗,一路春城次第游。江上高樓欲千尺’便從今日望歸舟。一幅春日送別,一路春城景色,一路繁華熱鬧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范仲淹守鄧州時,盡管新政遭受失敗,而且年邁有病,但他心情曠達,瀟灑飄逸。其《中元夜百花洲作》詩云:“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薄耙坏汛典N萬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妥砥鹞柚鹞腋,弗舞弗歌如老何?’’這首詩表露出他對生活的熱愛與擁抱,代表著一種極為健康的生命底色。他追求的是一種生命的酣暢淋漓的狀態,狂發高歌,起舞互逐,大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味道,展現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而《覽秀亭》詩,則記述了范仲淹在中秋節和重陽節兩次置酒登臨,與賓朋覽勝賞月的情景:“開樽揖明月,席上皆應劉。敏速迭唱和,醺酣爭獻酬。,’詩人在描寫鄧州中秋與重陽時美不勝收景色之后,還聯想到鄧州春天來臨時景象:“焰焰眾卉明,袞袞新泉流。簫鼓動地喧,羅綺傾城游!薄薄抖L波》一詞’記述了鄧州百姓在暮春時節游覽白花洲時熱鬧繁華的景象:“羅綺滿城春滿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浦映花,花映浦。無盡處,恍然身人桃源路!

    《依韻答提刑張太博嘗新醞》詩云:“況有百花洲,水木長時新。煙姿藏碧塢,柳杪見朱闈。兩兩鳧雁侶,依依江海瀕。晚光倒晚影,一川無一塵。悠悠乘畫舸,坦坦解朝紳。綠陰承作蓋,芳草就為茵。,’范仲淹一邊欣賞百花洲美景,一邊關注著民生。在和朋友相聚、其樂融融之時,還想著天下之人:“但愿天下樂,一若樽前身。長戴堯舜主,盡作羲黃民。耕田與鑿井,熙熙千萬春!彼麩崆邢M煜掳傩找粯涌鞓窡o邊,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獻百花洲圖上陳州晏相公》詩云:“百花爭窈窕,一水自漣漪。潔白憐翹鷺,優游羨戲龜。闌干紅屈曲,亭宇碧參差。倒影澄波底,橫煙落照時。月明魚競躍,春靜柳閑垂。萬竹排霜仗,千荷卷翠旗。菊分潭上近,梅比漢南遲。岸鵲依人喜,汀鷗不我疑。彩絲穿石節,羅襪踏青期。素發頻來醉,滄浪減去思。步隨芳草遠,歌逐畫船移!薄鞍儿o依人喜,汀鷗不我疑”二句,描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景象!安诫S芳草遠,歌逐畫船移”,則是他與民同游百花洲時的真實寫照。

    皇祐二年(1050),兩浙大旱,赤地千里,餓殍枕路,哀鴻遍野。時任杭州知州的范仲淹除開倉發粟和勸捐放賑救濟災民外,還想出一個好辦法。杭州百姓喜好競渡,好為佛事,范仲淹于是縱民競渡,自己每天在西湖游艇上設宴游玩。自春至夏,居民萬人空巷出游。隨之貿易、飲食等行業也應運而生,迅速發展起來。范仲淹又召見各寺廟長老,告諭他們荒年工價低賤,可大興土木,各寺主首于是爭著大建寺院。范仲淹還招募工匠為官府新建倉庫房屋,兩項工程合起來,日需成千個工匠。范仲淹采取這些救災措施,促進了貿易和建筑等行業的發展,因而解決了數萬人的度荒問題。范仲淹有詩記述了在西湖設宴游玩和游客無限歡樂的情景。其《依韻和并州鄭宣徽見寄二首》之二云:“西湖載客恣游從,湖上參差半佛宮;仡櫹恶x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層臺累榭皆清曠,萬戶千門盡郁蔥。向此行春無限樂,卻慚何道繼文翁?”《依韻答蔣密學見寄》詩云:“鼓吹夜歸湖上月,樓臺晴望海中山!薄洞涸挥魏吩娫疲骸昂叾嗌儆魏,半在斷橋煙雨間。盡逐春風看歌舞,幾人著眼到青山!

    范仲淹詩詞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其中充溢著強烈的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的民族意識和文化傳統。范仲淹詩詞中所包含的民本思想,作為一種歷史智慧,在今天仍有著寶貴的借鑒和啟迪作用。當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就要繼承和弘揚范仲淹等古代思想家民本思想中民主性的精華,以人為本,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認真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百姓生活疾苦,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只有這樣,才能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作者:盧荻,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巡視員、教授、中國范仲淹研究會理事。)

    打印】【收藏】【關閉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最新,免费一级a片男女牲交无遮挡,极品高清学生在线,大学生一级一片第一次
    <big id="cbtya"><strike id="cbtya"><ol id="cbtya"></ol></strike></big>

    <track id="cbtya"></track>
  • <td id="cbtya"><strike id="cbtya"></strike></td>
    <pre id="cbtya"></pre>
  • <acronym id="cbtya"></acronym><object id="cbtya"></object>

    <p id="cbtya"><del id="cbtya"><xmp id="cbtya"></xmp></d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