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求索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主講人:陳振會
屈原是我們全民族唯一至今還用傳統節日紀念的詩人,司馬遷評價屈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屈原的評價為什么這么高?”近代以來,人們用“國魂”、“民族魂”贊譽屈原。由此可見,屈原對中華民族的影響非常巨大的。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屈原,并幾度引用屈原詩歌中的名句來闡述思想!安粩导韧,不能知將來;不求遠因,不能明近果!苯裉旒o念屈原,是為了尋找古人精神與當下需求的連接點,使愛國情懷變成報國行動,用民本思想指引實踐,讓求索精神創造價值,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道上一路前行,百折不撓、不斷求索!
一、認識屈原:屈原及戰國時代
屈原生活在戰國后期。在楚國,他生活在楚懷王和楚頃襄王時期,這是楚國歷史上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在戰國的大環境中,屈原又生逢“合縱”、“連橫”斗爭最為尖銳、激烈的時候。戰國七雄中,秦、楚、齊三國國力最強。其中,秦國改革徹底,軍事力量最強;齊國濱海,最為富庶;楚之疆域最大。秦、楚、齊都具有兼并六國、統一天下的條件。這三國中又以秦、楚斗爭最為尖銳。屈原的一生始終處在時代斗爭的漩渦之中。
(一)屈原的三種身份
1、楚王后裔—高陽之苗裔
公元前,343年,也有一說是340年,屈原出生在楚國。羋姓,和楚王同姓。他在《離騷》中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边@里的高陽,指的是顓頊,顓頊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是黃帝的孫子。西漢的淮南王劉安召集門客編了一本書叫做《淮南子》里面說到一個《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講的是炎帝 的后代共工(水神)和黃帝的后代顓頊(火神祝融)兩人發生斗爭,最終形成天傾 西北,水流東南,星辰高浮的狀態。顓頊取得勝利,虞(舜)、夏、楚(原住江 淮)都是他的子孫。
“伯庸”是他父親(皇考)的名字。伯庸與楚國國君是本家。屈姓是由先祖屈瑕而來,而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因被封于楚屈地(今湖北宜昌),后世子孫便以屈為姓。由此可見,屈原的出生的確是非常高貴。而他自己的出生日期也比較好,“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攝提,是寅年。孟鄒,夏歷正月,即寅月。也就是說他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古人認為這是個非常吉祥的日子。為什么?因為十二地支是表示人的生命周期的。而“寅”在十二地支里代表的含義迅速成長。這說明屈原的出生順應了天道,所以,非常高貴。
楚國是怎么來的呢?楚國的先祖叫做熊繹。熊繹的曾祖父鬻熊輔佐成王滅商有功。所以到了周成王時代,念在他們熊家世代有功,就將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楚地劃分給了熊繹,封他為爵,居于丹陽,楚由此而來。楚地處荊山一代,那里到處都是荊棘,現代漢語里有個詞叫做“苦楚”,這個楚其實就是荊,是一種灌木名稱。古代人犯了刑,就用這種荊條懲罰,人非常疼。所以這也是我們中國文化有魅力的地方,荊楚就這么叫下來了。當然,關于楚國的來歷還有很多說法,比如新發現的“清華簡”中的《楚居》(由楚國史官所寫)給出了另一種解釋。說楚國的先君鬻熊的妻子妣厲,生子熊麗時難產,剖腹產后妣厲死去,熊麗存活。妣厲死后,巫師用荊條(原文中為“楚”)包裹其腹部埋葬。為了紀念她,后人就稱自己的國家為“楚”。
我們要明確的是,當時周王封地的時候,只給了五十里地,經過熊繹以及他的后代的不懈努力,楚國成為了大國國(疆域最大,五千里)。春秋五霸中有楚國,甚至一度成為霸主,發生楚王發兵洛陽、問鼎中原這樣的故事,戰國時期則成為七雄之一。楚從偏遠的荊蠻之地轉化成后來的強國,靠的是楚人堅強不屈的意志和發憤圖強的勇氣!昂`路藍縷”這個成語現代是形容創業的艱苦。而最初,它就是指楚國先祖熊繹創業極其艱難!妒酚洝こ兰摇酚涊d:“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蔞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鼻统錾谶@樣一個國度,他的身上帶著楚人特有的氣息。這種氣息,就是敢為人先、開拓進取。今天,我們湖南人身上,這種精神一直保留著。
2、達官士卿—左徒、三閭大夫
屈原年輕時頗有才干,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屈原的評價是:“博聞強識,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而且,皇室血統的高貴身份(當時楚國有屈、景、昭三氏同為公族)更讓剛入仕途的屈原平步青云。大約在他23歲左右,被封為楚國的“左徒”之職,相當于現在的部長或國務委員級別,屈原后,考烈王時期,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就是從左徒提拔為令尹,說明這個職位前途非常光明)其地位僅次于“令尹”(楚相)。
這個職位具體做什么呢?按司馬遷的說法就是“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屈原年紀輕輕就擔任了這樣的職位,再加上他個人非常的有才華,深得楚王此信任。而因此也遭到了楚國的上官大夫靳尚的嫉妒!妒酚.屈原列傳》記載這樣一件事:楚王讓屈原造為憲令,也就是讓他制定法令。屈原在寫作過程中,靳尚拜訪了他。當然,是不懷好意的。靳尚看到屈原尚未完成的草稿,就想占為己有,屈原不答應。于是,靳尚就向楚王進獻讒言,說:大王讓屈原造令,大家都知道這件事。每一項憲令一出,屈原都把功勞據為己有,并且揚言說只有我屈平才能做這件事”。楚王聽了非常生氣,于是就疏遠了屈原。由此可見,楚懷王的耳根子是非常軟的,而這個時候的屈原就有感于楚王的是非不分,憂愁憤怒而寫了《離騷》,司馬遷說《離騷》者,猶離憂也。學術界認為離騷的離,同罹的罹,是遭受的意思,騷,是憂愁!峨x騷》就是遭受憂愁。當然,關于《離騷》的創作年代還有一種說法是是懷王末年或者頃襄王初年,也就是屈原中年時期所做。第一次被流放之后,屈原的身份開始發生變化,他擔任的職務叫做三閭大夫。三閭大夫”是戰國時楚國特設的官職,是主持宗廟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閑差。
3、行吟詩人—《楚辭》及騷體文學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里說到“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這個風騷,風是指《詩經》,“騷”就是《離騷》》!峨x騷》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楚辭最大的特點是“書楚語,寫楚物,用楚聲”,形成了文學上輝煌燦爛的“騷體”,比如后代的漢賦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屈原的作品除了我們熟悉的《離騷》,還有《九歌》、《九章》、《天問》、《招魂》等等。
屈原的這三種身份交織在一起,實際上也是造成他悲劇命運的一個重要因素。他的這三種身份單獨分開來看,是非常成功的。作為政治家,他能力超群,作為文學家,他開創了楚辭體。但是歸結到屈原身上來說,他最后的失魂落魄也正是因為這幾種身份造成和的。文學基因使得他敏感而感性的,這使他在政治上少了一些理性和冷靜,而政治上的起起落落又造就了他前無古人的文學創作才華。所謂“窮而后工”,這是我們文學上的一個名詞。還有司馬遷所謂的“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所以,屈原的人生導向,是非常復雜的。
今天,我們探討屈原,我們要看他的死,更要看他的生。他的精神死,影響了后世的許許多多的人。他“遺世獨立”的文人氣節影響了后代的很多文人,被貶長沙的賈太傅賈誼寫了《吊屈原賦》、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和杜甫也寫詩紀念他。而在國家遭遇危機、面臨改革困境之時,人們越是懷念愛國忠貞、能力卓越、才華橫溢的屈原以及他的求索精神。
(二)屈原所生活的戰國時代
屈原生活在戰國中晚期。戰國(前 475 年—前 221 年)是中國東周列國諸侯爭斗激烈的時代。諸侯之間的兼并戰爭,使得原本的戰略緩沖空間不復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戰爭烈度也急劇上升。如何謀求在競爭中生存下來,并且富國強兵成了各國決策層的首要考量目標。在此時代出現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變法改革應時展開。
1.合縱連橫
戰國后期,形勢逐漸明朗,能夠統一天下的只有實力最強大的秦楚兩國,而秦國為虎狼之國,最有競爭力。大家看圖,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叫做合縱,秦國和六國單獨結盟叫做連橫。弱國無外交,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時而合縱,時而連橫,就像成語“朝秦暮楚”描述的那樣時而投靠秦國,時而投靠楚國,搖擺不定。而楚懷王則是連任多年的合縱長。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在多方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恢復。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 305 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合縱徹底瓦解,楚國外交再無一句。而這時的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結果,楚懷王上當被秦國扣押,屈死于秦。流放期間,屈原報國無門,感到心中郁悶,開始文學創作。前 278 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2.變法強國
戰國戰國,以戰字當頭,有句話叫做“春秋無義戰”,說的是春秋時期的戰爭很多都是屬于競技類的,并非要消滅對方,所以傷亡人數較少,而且戰爭之前還能禮尚往來,相互開展之前還下檄文之類的,但是到了后期,就出現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戰爭,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重頭戲。
春秋時期的戰爭,名義上是維持國際秩序,維護世界和平。實際上,為爭當江湖老大,獲得話語權。老大就要以德服人,以身作則,事情就不能做得太過分。因此,流血而不嗜血,有血性而無血腥。
這時的戰爭更像是競技體育,只要決出勝負就各自收兵,因此時間很短,原則上只有一天。晉楚爭雄,最著名的城濮之戰,就只打了四月初二這一天。初三、初四、初五,勝利了的晉軍原地休整,吃完楚軍留下的糧食,就啟程回國了。春秋時最短的戰爭甚至只有一個早上,叫“翦滅此而朝食”。
大戰之前,要先派使節宣戰。態度客客氣氣,用詞極其講究。不宣而戰,是戰國時代才有的。
打仗時極講禮儀,甚至有打到一半停下來行禮的。晉楚鄢陵之戰,晉國大夫郤至三次遇到楚王,每次都下車行肅拜之禮,表示對一國之君的禮貌和恭敬。
春秋戰爭規則:1.不斬來使。2.不以阻隘。不在阻隘地阻擊敵人,一定要在開闊地決戰。3.不鼓不成列。對方陣勢擺好之前,敵人不能擊鼓進軍。4.不重傷。5.不擒二毛。不俘虜花白頭發的人。6.不逐北。敵人敗退時,不能追。追也可以,五十步為限。春秋時,五十步笑一百步,是因為,逃跑五十步就安全了,你跑一百步干什么?所以,毛澤東稱這時期的戰爭是蠢豬式的戰爭。
然而,這些規則在戰國時期被破壞的一干二凈。戰國時期,戰爭的目的是兼并他國,當然要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打殲滅戰。
戰國時期,一場戰爭打幾個月,很常見。殺人上萬,也很平常。最慘絕人寰的是秦將白起在伊闕之戰中斬敵首級二十四萬,長平之戰活埋趙國降卒四十萬。屠城這樣的野蠻行徑,也是戰國的發明。
戰爭離不開參戰人員。
春秋的是君子,即士人,是貴族。
戰國地是小人,即庶人,是平民。
士,既參戰也作戰,所以叫"戰士"。
卒,只參戰不作戰,只是跟著跑,所以叫"走卒"。
戰場上,士批甲胄,乘車作戰。卒無甲可披,只穿件布衣,衣服上會做記號,甚至寫個"卒",鞍前馬后跟著跑。
春秋時期,"戰士"是高貴的,體面的,也是驕傲和自豪的。貴族男子如果不能從軍,被視為奇恥大辱。春秋時的戰爭是貴族的游戲。平民稱為戰士,也是極大的榮耀。地位更為卑賤的工匠和商販是沒有資格參戰的。
戰國時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僅大量平民參戰;甚至有軍功,平民也能拜將封侯。特別是秦國,軍功是按人頭計算的,殺敵一人晉爵一級。這樣的"虎狼之師",哪里還有對手?
到了戰國時期,戰爭就開始演變為掠奪財富和爭奪土地為主的大規模戰爭,甚至成為一種外交手段。為了尋求富國強兵之道,各國紛紛開始變法。這時期,李悝在魏國變法,申不害在韓國進行改革,秦國是商鞅變法,而這時期的楚國則任用吳起變法。
吳起是衛國人,他的變法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一是廢除貴族特權,打擊貴族勢力。二是整頓吏治、革新政治。這次變法,讓楚國變得空前的強大起來,飲馬于黃河,楚國疆域成倍擴大。但吳起在楚悼王死后,被懷恨在心的楚國貴族射死。歷史上有個典故叫吳起伏尸。
到了楚懷王這個時代,屈原在掌管了楚國的內政外交大權之后,也積極進行變法,他的變法內容包括:一、獎勵耕戰;二、舉賢授能;三、嚴禁朋黨;四、反對壅蔽;五、明確賞罰;六、改變民俗;然而,屈原的變法失敗了,因為他受到了重重阻礙,首先是楚懷王的昏庸,讓變法沒有強有力的支持,其次,奸佞小人的破壞。
反觀秦國,任用商鞅,“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成功解決了土地的問題。其次,由“軍功爵制”取代了“世卿世祿”制度。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據《漢書》記載:“商君為法于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這在戰爭橫行的戰國時期是非常有效的激勵辦法。政治優勢加上銳利軍隊,各國的土地紛紛成了秦國征伐的對象,因此秦國也被稱為虎狼之國。即便商鞅本人后來被施以車裂之刑,但商君之法一直保留了下來。
楚國變法夭折,國運日蹇。這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一,改革,可以讓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二,改革,需要堅持。就像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在進行改革,持續改革并且卓有成效的,只有我們中國。
3.“楚材晉用”
戰國之際,“楚材晉用”成為社會風氣!昂蟿t留,不合則去”,士人往往仕于他國,甚至有助他國攻伐故國者!俺艜x用”有他的時代合理性,這我們就不得不說到當時的另類的“忠君”觀念。忠君的觀念是在春秋戰國時封建社會取代奴隸制的社會變革下,作為維系當時松弛多變的君臣關系的一種道德規范提出來的。這種“忠君”有兩個特點,一,所忠之君不是穩定的,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張儀,他是魏國人,但是在秦國為相,他就忠于秦國的君主;二、是有條件的“忠君”,比如這些縱橫家或者謀略家大多以自己的智謀換取個人的利益,比如張儀的“舌在事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屈原依然一生只愛楚國,一生只忠楚君。
屈原生是楚國人,一生為國奔走都是在楚國,甚至在晚年被流放,他還是不愿意改變愛楚國的心。他的忠楚意識在早年就已經顯示出來了。他在《橘頌》中發誓: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生于楚,長于楚,忠于楚,力量來源于楚,終生不離楚。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說,屈原的愛國精神要顯得非常的厚重。
二、屈原的求索精神
“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原求索精神內核!扒蟆笔乔笞C,“索”是探索。屈原的求索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求索“美政”變法,舉賢授能
屈原“美政”理想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主張改革,推行法制。他在《離騷》中對當時楚國的君主懷王提出要求說:“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鼻迩鼜驼f:詩中的“壯”指“美政”,“穢”指“穢政”,“度”,指舊的法度。著名學者馬茂元亦說:“‘棄穢’,謂揚棄楚國腐化黑暗的政治法度,加以改革!硕取,指現行的政治法度!彼鯇嵭忻勒,揚棄穢政,改革現狀,廢除舊制。由此看出,屈原是一個堅定不移的改革家。他在另外一首詩歌《惜往日》中闡述了改革的具體實踐:“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立法兮,屬貞臣而日侯!彼磉_了四點意思:第一、他的改革是受懷王之命的;第二、“奉先功”—繼承前輩革新家的遺業的;第三、以“明法之嫌疑”—建立新的法制為中心內容的;第四、以國家富強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
(二)求索天道真諦,質疑“天命”
屈原追求真理的集中表現是在《天問》里。他完全以問句構成,一口氣對天、 對地、對自然、對社會、對歷史、對人生提出 173 個問題。屈原對所謂的“天命”大膽質疑,他的質疑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對自然現象的懷疑
《天問》的開頭便是“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一開始就問出了關于宇宙的根本性問題:遠古開始之時,是誰在流傳導引? 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從哪里得以產生?明暗不分渾沌一片,誰能探究根本原因? 迷迷蒙蒙這種現象,怎么將它認清?這些關于天地形成的問題,顯然是經過長期冷靜思考而提出的,不是激憤情緒支配下的產物。從他的發問意識,我們可看出屈原不囿于傳統觀念,敢于懷疑、勇于探索。
2.對歷史、神話傳說的懷疑
屈原非常理性,他對傳統的神話內容進行了理智的檢核,對傳統的價值觀和流行的荒誕邪說提出了質疑。如:“順欲成功,帝何刑焉?”這里是說鯀。也就是大禹的父親被人們推舉出來治水,眼看就要成功,堯為什么要對他施以極刑?治水事業半途而廢,舜難道不承擔瀆職的責任嗎?古往今來對圣人懷疑的人不多,足見屈原不隨世俗、不屈服于權威的懷疑精神。
3.對歷史事件的懷疑
屈原對天道歷史觀中認為夏商周三代始祖皆負“天命”而生感到懷疑,如商問中“玄鳥致胎,女何嘉? 稷維元子,帝何竺之?””周始祖后稷傳說是其母姜源在郊野外踏了巨人的足跡懷孕,然后生下后稷!对姟ご笱拧ど瘛罚骸柏食跎,時惟姜嫄”也證實了這一說法。但是,屈原他懷疑這一點,他敢于對傳統的歷史觀進行質疑。
《天問》中屈原問了很多問題,夏問、商問、周問,但他最終回到了楚問上:“厥嚴不奉,帝何求?伏匿穴處,爰何云?荊勛作師,夫何長?悔更改過,我又何言?”(說自律不嚴招致災難,祈求上帝又能怎樣?藏身洞穴茍且度日,如此境地有何可講?楚國興盛兵強馬壯,經歷了多長時間?之道過錯而改弦更張,皆大歡喜何必多言)最終的落腳點就在這四個字“悔更改過”,這是說給楚王聽的。
屈原“發人所不敢發或不能發”那他屈原為什么會有這種疑問精神呢?個人認為,這跟他所接受的文化有著很大的關系。
一是受道家文化影響,探索治亂之道。楚地是道家的發祥地,老子是道家的始祖,老子本身就是楚國人!独献印窂奶接懹钪嫒f物起源出發,提出了“道”的概念,自然界中事物所運行的規律叫做天道,而社會中事物運行的規律叫做“人道”。老子主張“人道”要合于“天道”所以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而屈原就借鑒了《老子》的結構,先是天地形成的天道,接下來是堯舜禹圣人之道,再是夏商周三代“人道”,最終回歸到現實,這就反映了屈原對治亂問題進行的探索,也說明屈原是一個深刻的思想家。
二是受儒家文化影響,實踐以身殉道。屈原在投江前看到一個打漁的漁父,漁父問他,你不是三閭大夫嗎?怎么會在這里呢?這時,屈原就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種獨醒意識就說鮮明的儒家情懷。儒家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追求道統。孟子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這個道從大的方面說是堯舜圣人之道,從小的方面說在戰國時代,就說士人知識分子“以道自任”的傳統已經確立。我們常說“士農工商”,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崛起。屈原身上始終帶著士人知識分子的氣質。這種“士”人格有幾大特征:第一、是深沉的“憂患意識”。屈原身上,肩負著沉重的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因而產生出深沉的憂患意識。比如《詩經》的作者大都是民間的百姓或者大官貴族,但是他們只是停留于“怨刺”。而屈原在清醒而深刻的認識社會現實以后,他做的工作是開始尋找解決之道。所以,他的求索,是實踐意義上的,是超越了群體的個體的思索和追問。馬克思在《論費爾巴哈綱領》中有一段名言:哲學家從來都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但真正的關鍵是改變它”。所以,屈原是一個痛苦的實踐者。思索本身就是痛苦的,沒有答案的思索更是痛苦,有良藥而無法治病的痛苦更是極致。他知道楚國的問題在哪里,他知道只有楚君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墒浅䥽栌,所以,他別無他法。第二、高瞻遠矚,特立獨行。屈原為了尋求強楚之道,既重“內美”又重修能,他一直在探索,即便是被打擊、被流放,也絲毫不改初心。第三、志篤忠貞,謇直不撓。屈原上下求索而不得,縱身一躍入汨羅。他是帶著清醒的獨醒意識走向死亡的。他效仿彭咸,諫其君不聽,投水而亡。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屈原就是“以身殉道”,他對天道、政治、人格都進行了莊嚴的探索與實踐,但最終,他的理想破滅了,他是個悲劇英雄,是時代,也是個人,造成了他的千古悲劇。
(三)求索“美人”立身,君子垂范。
屈原時代,楚國立國八百年,開疆五千里,將長江下游吳越之地統一起來,其勢力,北抵中原,南到云南!俺嗽鴦摿⒘水敃r堪稱世界一流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其文化傳統,獨樹一幟,屈原的“美人”立身,君子垂范,與中原功利性人格互補,這種“美人”理想,具體來說就是:
1.純粹中正的人格境界
屈原,名平子原,后世尊稱他為“屈平”。他的名字是有來歷的,《離騷》中開篇即提“名余曰正則”,這個正則,就是在說“公正而有法則”,而“平”剛好和“平”是一致的。所以,他的名字和他所追求的道德一樣,是中正之道,所謂“中”就是不偏不倚,“正則”也好,“中正”也好,都是高峻人格的一種標準。這些標準包括“純粹”“耿介”等,如《離騷》中“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的“純粹”、“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的“耿介”,而其對立面則是“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中 的“猖披”。
2、獨立不遷的人格情操
“獨立不遷”這四個字出自屈原早年的作品《橘頌》:“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彼蚤贅 “獨立不遷”的高尚品格來彰顯自己的人格情操。這種情操一直指引著他的人生。在面對現實斗爭時,即便失去了政治地位,他依然積極處世。在面對楚君是非不分時,即便被疏遠、被流放,他依然堅守理想。在面對小人讒言疏離時,他依然堅守自我,與那些蠅營狗茍形成鮮明對比。
3、好修為常的行為。屈原的理想人格是實踐意義上的!凹娢峒扔写藘让蕾, 又重之以修能!边@句話就是一個總結。意思是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加之后天的我修養,這樣我的人格才顯得分外迷人。具體做法是“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卑押苫ó敵梢律汛┰谏砩,把“江離”、“辟芷”、“秋蘭”這樣的香草佩戴在身上。渾身散發著清香,也只有這樣的清香之氣的草才能配得上高潔的人格。所以,司馬遷才會說“其志潔,固稱其物芳”。當然,屈原對人格美學的追求,也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而動搖其志。他說: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離騷》) “九死”都不后悔,這是何等意志魄力,何等的壯懷激烈。盡管身陷囹圄,屈原悲嘆乃是的自己修名不立。所謂“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他堅守他的理想,像個戰士,他踐行君子之道。為此,他絕不允 許世俗的穢氣玷污了自己高潔峻美的人格,絕不同意哪怕一絲的松懈與放棄出現在自己的生命意志中。
一、屈原求索精神的時代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精神的歷史傳 承和創新發展。今天紀念屈原,就是為了尋找古人精神與當下需求的連接點。屈原的求索精神是一種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它代表著勇于進取、開拓創新、奮發圖強的精神和意志!皩嵤虑笫恰笔枪伯a黨人秉承的思想路線,“敢為人先”,是湖湘精神的膽識與勇氣。今天,我們講屈原的求索精神,是為了“塑心”,更是為了“踐行”。
(一)矢志不渝,用愛國精神托舉偉大復興中國夢。
若論中華民族根植最深、影響最久的精神品質,必定是愛國情懷。屈原身上, 凝結了中國人數千年來對愛國情懷最濃烈的情感與最深重的寄托。屈原少年得志,陪伴楚王。期間,不停的遭受小人離間,但是他始終都沒有改變忠于楚王,忠于楚國的心。即便是到了晚年,被流放,再也回不去楚國了。他心里想的還是心心念念的楚國!肮枢l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楫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生命最后落敗的關頭,他想的還是楚君!傍B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這幾句都是出自《九章·哀郢》的詩,充滿了蒼涼感。你看,鳥兒都要返回自己的故鄉,狐死首丘,這在現代是一個成語,狐貍死去的時候也要面對自己出生的山頭。而我屈原呢?無以為家啊。屈原的理想沒有實現,而我們,今天活在了一個非常好的時代,我們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從 1842 年鴉片戰爭,中國淪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會,我們經歷過了“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的階段,走到了今天,現階段。我們的國家就像急速奔馳而又穩固前行的高鐵列車一樣,我們在內政外交上,都展現了強大的大國實力和大國信心。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保ā秶鴼憽罚 英雄奇志在,千古知音存。近年來,習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愛國主義精神對國家、民族的重要意義,勉勵國人不忘歷史,共建家園。和平年代的“赤子之心”,始終激蕩著“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報國之志、效國之行。
(二)以民為本,用改革創新共創偉大復興中國夢
屈原對民生的憂患意識超越個人的利害,他只是以一顆赤子之心將人民縈系于心。屈原是一個真正的愛民詩人,他的《哀郢》是在哀悼楚國都被秦國攻陷、 楚懷王受辱于秦,百姓流離失所之事!盎侍熘患兠,何百姓之震愆?民離 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天道無常啊,為何老百姓要遭殃)他的情感表 達十分沉重,家國之恨、身世之感以及愛民的使命感交織在一起,用一句他自己 的詩來說是就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F代詩人艾青說“為什么 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真誠”。而屈原長聲嘆息,淚流滿面, 因為他對人民愛的深沉。而他的愛,人民感受到了。 中華民族的節日很多,但是端午節,就是民眾尊敬屈原、紀念屈原的最好證明。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 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應時而生; 2017 年 5 月 14 日,世界見證了中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隆重啟幕, 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標志著在習近平的帶領下,中國人民的上下求索之路,已經邁出國門、惠及世界,越走越寬闊,越走越通暢。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習總書記說過,“人民把我放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記人民重托,牢記責任重于 泰
山。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么復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 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如烹小 鮮”的態度,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三)修身敬業,以眾志成城成就偉大復興中國夢
《禮記·大學》:“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修身、齊家、治國、平 天下,這是《禮記》里來的。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抖Y記》 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 505~前 434)所作。根據時代推算,(屈原約公元前 340-前 278)屈原出生的時候,《禮記》已經有了。 屈原在《離騷》里就多次提到自己的修身之道。也就是說,修身,一是修外在之身,“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把自己打扮的規規整整、香草滿懷。 二是修內在之心!凹娢峒扔写藘让蕾,又重之以修能”。這對后代的很多知識分子產生了很深的影響。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這種天下理想,于是,就有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黨員領導干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擔當著重任。我們 今天提倡四種精神,就是要讓大家從思想深處真正的樹立起自己的為人標桿。修身,不是一時之事,修身,需在生活和工作中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樹立黨員領 導工作的良好作風和優良形象。
結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鼻囊簧,是上下求索的一生!耙嘤嘈闹瀑,雖九死而其猶未悔”屈原這種敢于探索的勇氣, 在歷史的演進中得到永生,成為中華民族不斷進步與發展的精神內核。 湖南人的驕傲,晚晴名臣左宗棠說:“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屈原、解讀了屈原,神交了這個古人,了解了屈原的求索精神,在實際的工作中,無論官大官小,都應該有這種勇于探索、積極進取、不怕失敗的精神和勇氣。
復興之路漫漫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每一個人,盡一份力,每一個人盡一份責。我們的祖國會更好,我們的社會會更好,我們的岳陽也會更好,謝謝大家!